關於醫家<王裕慶>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王裕慶

王裕慶,字祉庭,清代著名醫家,湖南湘潭人,精於喉科及疫症診治,尤以治療白喉、瘧痢等病症見長。其醫學成就集中體現在《瘧痢成法》(一作《瘧痢成方》)、《白喉辨證》及《吊腳痧論白喉辨證合刊》等著作中,這些典籍不僅反映其臨床經驗,亦對後世中醫疫病理論與喉科發展影響深遠。

學術貢獻與著作特色

  1. 《瘧痢成法》
    此書系統性整理瘧疾與痢疾的辨證要點與治療方略,強調「因時制宜」與「辨證施治」原則。王裕慶提出,瘧痢雖屬外感熱病,但需區分寒熱虛實,尤其重視脾胃氣機的調理。書中收錄諸如「清脾飲」「芍藥湯」等方劑,並結合地域氣候特點,針對濕熱瘧、寒濕痢等不同證型調整用藥,體現其靈活的臨證思維。
  2. 《白喉辨證》
    白喉屬於中醫「喉風」範疇,王裕慶深入剖析其病因病機,指出該病多因「肺胃積熱,復感時毒」所致,臨床常見咽痛、喉間白腐等症。書中強調「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為治療大法,並區分「風熱」「陰虛」「疫毒」三類證型,分別以「養陰清肺湯」「普濟消毒飲」加減施治。此外,他特別警示白喉忌用辛溫發汗,以免助長火勢,此論點對後世喉科用藥禁忌具有指導意義。
  3. 《吊腳痧論白喉辨證合刊》
    此書結合「吊腳痧」(霍亂類病症)與白喉的辨證論治,突顯王裕慶對急症處理的豐富經驗。他認為吊腳痧多因「暑濕穢濁閉阻經絡」,主張以「芳香化濁、通陽利濕」為治,並錄有「藿香正氣散」「燃照湯」等方劑,與白喉治法形成對比,展現其對不同疫病辨證的精準把握。

臨床思想與影響

王裕慶的學術特色在於融合傷寒與溫病理論,尤其注重「疫毒」與「正氣」的關係。其喉科論述繼承《黃帝內經》「咽喉者,水穀之道也」的理論根基,並受清代溫病學派(如吳鞠通《溫病條辨》)影響,發展出針對性強的外感喉症治法。此外,他對地域性疫病的觀察(如湖南濕熱氣候下的瘧痢)亦為中醫地理醫學提供重要參考。

王氏著作刊行後廣為流傳,其中《白喉辨證》更被後世醫家視為喉科經典,至今對中醫耳鼻喉科與傳染病學的臨床實踐仍具啟發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