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王鐘岳>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王鐘岳(約活動於清代中後期),江蘇江陰龍砂鎮人氏,為清代龍砂醫派代表人物之一。其生平雖鮮見於正史記載,然憑《龍砂八家醫案》所收錄之《王鐘岳先生方案》,足見其臨證功力深厚,與戚雲門、姜學山等七位名醫並稱「龍砂八家」,共築該地域醫學流派之學術體系。

學術背景與診療特色

王鐘岳承襲龍砂醫派「重視運氣學說、善用膏方」之傳統,其醫案可見以下特點:

  1. 五運六氣臨床化用
    案中多見以「司天在泉」理論推演病機,如乙亥年治肝鬱案特別強調「風木司天」對患者脈象弦數之影響,處方酌加防風、鉤藤等風藥以順應歲氣。
  2. 臟腑辨證精細
    對「肝脾不調」證候有獨到見解,創「疏木培土方」,以醋炒柴胡配伍麩炒白朮,既循《內經》「木鬱達之」之旨,又顧護中焦脾土,反映其「治肝必實脾」的治療思路。
  3. 膏方運用革新
    突破當時膏方專補之窠臼,將「攻補兼施」法融入膏劑,如治積聚症所用「消癥膏」,以鱉甲煎丸為基礎方,佐入阿膠、蜂蜜收膏,峻藥緩攻而不傷正。

醫案文獻價值

姜成之所編《龍砂八家醫案》中,王鐘岳方案計有內科雜病醫案42則,涵蓋鬱證、痰飲、痿證等疑難病症。其案特重「脈藥相應」之記錄,如「左關獨弦而右寸澀,當責之肝犯肺金」等描述,體現清代醫家「脈證互參」的診斷嚴謹性。部分方案更附有藥後變證分析與處方調整,如治冬溫案中根據「汗後舌轉紅絳」及時轉方清營透熱,展示動態辨治思維。

學術傳承與影響

王鐘岳醫案中多見與姜健(字學山)等龍砂同道的會診記錄,反映清代地域醫派「師友相質」的學術風氣。其治療婦科經閉提出的「衝任伏熱」病機說,後經同鎮孫御千發展為「涼血通經法」,可見其學說對龍砂醫學的深遠影響。《方案》中治療暑穢所用「宣竅化濁飲」,更被晚清吳醫家錄入《溫病全書》,成為江南地區暑季時令方參考範本。

:龍砂醫派擅長結合《素問》七篇大論與臨床實務,王鐘岳作為其中堅,其醫案不僅保留清代江浙地區多發病診療實況,更為當今研究運氣學說在地域醫學中的實踐提供重要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