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王洙>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王洙(997-1057年),字原叔,北宋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為官宦與學術兼修之士,精通經史、方技、術數,尤擅醫理考據,對中醫學典籍的整理與傳播貢獻卓著。
學術背景與醫學貢獻
王洙少時穎悟,涉獵極廣,舉凡陰陽五行、音韻訓詁、書法方技無不研習。其任翰林學士期間,於館閣查閱典籍時,發現蠹蝕殘簡中藏有張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此書結構分明:
- 上卷:論傷寒,與《傷寒論》內容相呼應;
- 中卷:析雜病,涵蓋內科諸證;
- 下卷:載方劑與婦科療法,並附飲食禁忌。
此發現彌足珍貴,因漢末戰亂致仲景原著散佚,而此蠹簡保留其學術精要。後北宋校正醫書局(如林億、孫奇等)以此為底本,刪去重複,將中下卷雜病與方劑整合,編成《金匱要略方論》(後世簡稱《金匱要略》),析為二十篇,系統化中醫雜病理論與臨床應用。
對仲景學說的影響
王洙發掘的《金匱玉函要略方》,使仲景「辨證論治」體系得以補全:
- 雜病綱目:如百合病、胸痺、痰飲等,確立「病脈證治」框架;
- 婦科專論:下卷記載經帶胎產治法,為後世《婦人大全良方》等奠基;
- 方劑傳承:如「桂枝茯苓丸」「甘麥大棗湯」等名方,皆因此書存續而流傳。
此外,王洙的考據工作亦反映宋代醫家對古典文獻的嚴謹態度,促成仲景學說與《內經》《難經》並列為中醫理論核心。
歷史評價
王洙雖非臨床醫家,然其保存典籍之功,使《金匱要略》與《傷寒論》共構仲景醫學體系,後世譽為「仲景之功臣,醫門之司南」。其學術視野亦體現宋人「格物致知」的精神,融合經學與實證醫學,影響金元四大家乃至明清溫病學派之發展。
(全文聚焦於王洙與中醫典籍之關聯,未涉及當代醫療建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