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氣不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氣不足

胃氣不足,又稱胃氣虛,為中醫常見證候之一,指胃之功能虛弱,納穀、腐熟水谷及下降濁氣之能力減退所引發的一系列症狀。此證多因飲食不節、勞倦過度、久病耗損,或情志失調等因素,導致脾胃之氣虧虛而成。

病因病機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其氣以和降為順。若胃氣不足,則:

  1. 受納無權:胃虛則不能容受水谷,故見食慾不振,或雖飢卻不欲食,進食後易腹脹。
  2. 腐熟無力:水谷停滯於胃,難以化生精微,可出現脘腹痞滿、噯氣頻作,甚則嘔逆。
  3. 和降失職:胃氣上逆則見噁心、嘔吐;若兼脾虛不運,水谷下趨大腸,則生飧泄(完穀不化之腹瀉)。

臨床表現

  • 主症:食慾減退、脘腹隱痛(喜按)、食後脹悶、噯氣、嘔逆、乏力。
  • 兼症:面色萎黃、形體消瘦、大便稀溏(夾未消化食物)、舌淡苔白、脈弱。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益氣健脾、溫中和胃為原則,常用方劑如下:

  1. 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益氣補中,適合單純胃氣虛弱,無明顯寒象者。
  2. 小建中湯(桂枝、芍藥、飴糖、生薑、大棗、甘草):溫中補虛,緩急止痛,適用於胃氣不足兼有虛寒腹痛者。
  3. 補中益氣湯(黃耆、人參、白朮、陳皮、升麻、柴胡、當歸、甘草):升舉陽氣,適用於胃氣下陷伴氣短倦怠者。

配伍加減

  • 若兼痰濕內阻(脘悶苔膩),可加半夏、陳皮(如六君子湯)。
  • 胃陽亦虛(畏寒喜暖),加乾薑、吳茱萸以溫中散寒。
  • 氣滯明顯(脹痛連脅),酌加木香、砂仁行氣和胃。

相關概念辨析

  • 脾胃氣虛:胃氣不足常與脾氣虛並見(合稱脾胃虛弱),但單純胃氣虛以受納障礙為主,脾虛則以運化無力、腹瀉浮腫為特徵。
  • 胃陰不足:同屬胃虛,但胃陰不足多見口乾舌紅、飢不欲食,治宜滋陰(如益胃湯),與胃氣不足之陽氣虛衰不同。

胃氣為人體後天之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故調理胃氣為中醫治療之關鍵。歷代醫家如李東垣《脾胃論》強調「養胃氣」之重要性,臨證時需細辨虛實寒熱,灵活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