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怯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怯汗

胃怯汗,又見於《證治準繩·雜病》,又稱「胃虛汗」,屬中醫學中因脾胃虛弱所致的一種異常汗證。

中醫病機

胃怯汗的核心病機在於胃氣不足脾胃虛弱。中醫理論認為,「胃主受納」,為「水穀之海」,其氣虛弱時,攝納無力,導致氣血生化不足,衛外不固,陰液外泄,遂見汗出異常。此外,脾胃屬土,與肌肉、四肢密切相關,故胃怯汗常伴隨肢體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狀。

相關證型

  1. 胃陽虛證:胃陽不足,無法溫煦固攝,汗出偏冷,伴畏寒、喜溫。
  2. 胃陰虛證:胃陰虧損,虛熱內生,迫津外泄,汗出可能伴口乾咽燥。
  3. 脾胃氣虛證:脾氣不升,胃氣不降,中焦失運,汗出兼有脘痞、乏力。

臨床表現

胃怯汗的主要特點為進食後汗出明顯,尤以頭面、頸部為主,或見手足心汗。可伴隨以下症狀:

  • 胃脘隱痛、喜按
  • 食欲減退、食後腹脹
  • 面色萎黃、精神疲憊
  • 大便溏薄或排便無力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胃怯汗以健脾益胃、固表止汗為主,依據虛損性質不同而調整:

  • 陽虛者:溫中扶陽,選用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加黃耆、浮小麥。
  • 陰虛者:滋養胃陰,方用益胃湯(沙參、麥冬、生地、玉竹)配合斂汗之品。
  • 氣虛者:補益中氣,以補中益氣湯(黃耪、人參、白朮、升麻、柴胡)加龍骨、牡蠣固攝。

古籍論述

除《證治準繩》外,《脾胃論》亦提及:「胃氣既虛則津液不守,故汗自出。」強調胃氣虛弱與津液失攝的關聯。清代《張氏醫通》進一步指出,胃怯汗者「當調其飲食,和其中氣」,反映養護脾胃的重要性。

胃怯汗的辨證需綜合全身症狀,不可單憑汗出一症斷之,須結合舌脈(如舌淡苔白、脈弱屬氣虛;舌紅少苔、脈細數屬陰虛)及病機特點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