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熱惡阻」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熱惡阻

病名:胃熱惡阻屬惡阻證型之一,為妊娠期間因胃熱上衝所致之嘔吐證候。

病因病機
患者平素胃火偏旺,陽明熱鬱,復因孕後衝脈之氣上逆,引動胃中積熱,胃失和降,熱邪上擾,遂致嘔逆。中醫認為「衝脈隸於陽明」,妊娠時血聚養胎,衝脈氣盛,若胃腑素有蘊熱,則兩陽相搏,胃氣不降反升,發為胃熱惡阻。

臨床表現

  • 主症:嘔吐頻作,嘔出物多帶酸苦味
  • 兼症:心煩不安,顏面潮紅發熱,口乾舌燥喜冷飲
  • 二便:大便燥結或數日不行,小便短赤
  • 舌脈:舌質紅、苔黃燥,脈象滑數有力

治法:清泄胃火,和胃降逆。

方藥運用

  1. 基礎方

    • 蘇葉黃連湯(《溫熱經緯》)加減
      • 組方:紫蘇葉(和胃止嘔,理氣安胎)、黃連(清胃瀉火)
      • 加味:常配伍半夏(降逆止嘔)、竹茹(清熱化痰)、陳皮(理氣調中)以增降逆之效
  2. 變通方

    • 加味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化裁)
      • 適用於痰熱互結者,症見嘔吐痰涎、胸悶煩熱
      • 組方:半夏、竹茹、枳實、陳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棗,酌加黃芩、梔子清熱

配伍精要

  • 熱甚傷津者,加麥冬、石斛養胃陰
  • 便秘者,酌加少量生大黃通腑泄熱(中病即止,慎防傷胎)
  • 嘔甚者可佐旋覆花、代赭石重鎮降逆

證候鑒別
需與「肝胃不和惡阻」區分,後者因情志鬱怒誘發,見脅脹噯氣,嘔吐酸苦,治宜疏肝和胃,方用橘皮竹茹湯合左金丸。胃熱惡阻則以熱象顯著為辨證要點。

古籍佐證
《沈氏女科輯要》云:「惡阻嘔逆,多屬胃熱上衝,宜苦降辛通」,其論述與本病機理相合。臨床用藥須遵「有故無殞」之則,清熱同時兼顧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