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熱喉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熱喉疳

胃熱喉疳為中醫病證名,屬喉疳之一類,多因胃腑蘊熱,火毒上攻咽喉所致。其病機根源於脾胃積熱,或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厚味,導致胃火亢盛,循經上炎,灼傷咽喉脈絡,遂發為喉疳。

病因病機
胃屬陽明,其經脈循行過咽喉。若胃熱內熾,火性上炎,熏灼咽喉,則局部氣血壅滯,化腐成瘡。此外,情志鬱結化火,或外邪入裏化熱,亦可引動胃火,加重喉部熱毒蘊結。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咽喉腫痛,局部潰爛或生瘡,表面或有黃白腐膜,周圍充血,伴隨灼熱感。嚴重者可見潰瘍深陷,疼痛劇烈,妨礙飲食。全身或兼見口乾口臭、煩渴喜冷飲、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洪數等胃熱熾盛之象。

辨證要點
以咽喉潰瘍、胃熱見症為主要辨識依據。需與陰虛喉疳、風熱喉痺等病症鑒別:陰虛喉疳多見咽乾微痛、潰瘍淺紅,伴午後潮熱;風熱喉痺則以紅腫熱痛為主,少有潰瘍。

治療方向
治法以清瀉胃火、涼血解毒為主,輔以利咽生肌。方藥可選用清胃散(《蘭室秘藏》)加減,黃連、升麻、生地、丹皮等清胃涼血;若熱毒熾盛,可合五味消毒飲以增強解毒之效。外治可配合冰硼散、錫類散等吹喉,以清熱祛腐、促進瘡面癒合。

相關名詞延伸
「喉疳」為中醫喉科病證泛稱,指咽喉部潰瘍性病變,病因除胃熱外,亦可能涉及肺腎陰虛、濕熱上蒸等,臨床須細辨病機,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