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熱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熱渴
定義與源流
胃熱渴乃中醫證候名,指因脾胃實熱內熾,灼傷津液所致之口渴症候。此病名首見於北宋《聖濟總錄》卷五十九,列於消渴門下,乃古人對代謝異常所致津傷證候之認識。
病因病機
其核心病機為陽明胃經熱盛,熱邪蘊結中焦,循經上灼,主要涉及以下病理環節:
- 過食辛熱:長期嗜食辛辣厚味,蘊熱化火
- 情志化火:五志過極,氣鬱化熱,橫逆犯胃
- 外邪內傳:風寒之邪由表入裏,化熱傷津
- 陰虛內熱:素體陰虧,虛熱內生,津液受煎
臨床表現
主要證候特點為:
- 口乾舌燥,渴喜冷飲
- 胸膈煩悶,胃脘灼熱
- 口臭齒衄,牙齦腫痛
- 消穀善飢,大便乾結
- 舌質紅,苔黃燥,脈象洪大而數
鑑別診斷
需與下列證型相區別:
- 肺燥傷津:多伴咳嗽少痰,鼻咽乾燥
- 肝火上炎:兼見目赤頭痛,急躁易怒
- 腎陰虧虛:夜間口渴明顯,腰膝酸軟
治療法則
當遵《內經》「熱者寒之」原則,主以清胃瀉火、生津止渴之法:
經典方劑
-
豬肚丸(《聖濟總錄》方)
- 組成:豬肚、黃連、栝樓根、粱米
- 方義:豬肚補虛,黃連清熱,花粉生津,粱米和胃
-
赤茯苓散(《聖醫濟世》方)
- 組成:赤茯苓、黃芩、麥門冬、升麻
- 功效:清熱利濕,升清降濁
-
玉女煎(《景岳全書》方)
- 組成:石膏、知母、麥冬、熟地、牛膝
- 特色:清胃火與滋腎陰並重
配伍要點
臨證常據兼證加減:
- 煩渴甚者:加鮮蘆根、天花粉
- 便秘者:佐以生大黃、芒硝
- 齒衄者:配合白茅根、側柏葉
相關文獻記載
歷代醫家對此證多有發揮:
- 《丹溪心法》強調:「胃中有熱則消穀,穀消則善飢」
- 《醫學衷中參西錄》指出:「陽明氣分熱盛,必以石膏為君」
- 《溫病條辨》提出:「中焦熱熾,當急清陽明」
現代詮釋
從中西醫結合角度觀之,胃熱渴證可見於現代醫學之:
- 糖尿病前期代謝紊亂
- 急慢性胃炎活動期
- 口腔黏膜乾燥症候群
- 中樞性口渴調節異常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