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熱嘔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熱嘔吐
證名源流
胃熱嘔吐,亦稱「胃火嘔吐」「熱嘔」,首見於清代醫家尤怡所著《金匱翼·嘔吐統論》。此證屬中醫嘔吐病證之一,源於胃腑受熱邪侵擾,或稟賦陽盛之體,因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等因素,導致胃火上逆所致。
病因病機
主要成因
- 飲食失宜:過食辛辣炙煿、醇酒厚味,熱積胃中
- 情志化火:憂思惱怒,肝氣鬱久化熱,橫逆犯胃
- 外邪傳裏:暑熱之邪或風寒鬱而化熱,內傳陽明
- 胃陰不足:津虧液少,虛熱內生,胃氣上逆
病機特點
胃為陽土,喜潤惡燥。熱邪內蘊,灼傷胃絡,擾亂胃氣和降之性,導致氣逆於上而發為嘔吐。其病理關鍵在於「熱鬱胃腑,氣機上逆」,病情有虛實之分,實者多因外感或肝胃火盛,虛者多見胃陰虧虛。
臨床表現
主症特徵
- 嘔吐物酸苦熱臭
- 吐勢急迫有力,多伴噴射狀
- 口乾口苦,渴喜冷飲
- 胃脘灼痛,得冷痛減
兼症辨析
- 實熱證:面赤唇紅,煩躁易怒,小便短赤,大便乾結
- 虛熱證:乾嘔聲低,時作時止,飢不欲食,舌紅少津
- 肝胃鬱熱:嘔吐吞酸,脅肋脹痛,噯氣頻作
診斷要點
- 舌脈特徵: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象滑數或弦數
- 嘔吐特異性:嘔吐物多呈黃綠色膽汁或未消化食物
- 時間規律:晨起嘔吐明顯,或於情志波動後發作
- 兼症佐證:常伴有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等上焦熱象
證候鑑別
- 與胃寒嘔吐辨:寒嘔吐物清稀,口不渴或喜熱飲,脈沉遲
- 與痰飲嘔吐辨:痰嘔吐物多黏液,胸悶眩暈,苔白膩
- 與食滯嘔吐辨:食滯嘔吐酸腐,脘腹脹滿,吐後反覺舒適
治法方藥
治療大法
當以「清胃瀉火,降逆止嘔」為基本治則,實熱者直折其火,虛熱者滋陰清熱。根據兼夾證候,配合疏肝、化濕、養陰等法。
經典方劑
- 竹葉石膏湯(《傷寒論》):治熱病後餘熱未清,胃陰已傷之嘔逆
- 橘皮竹茹湯(《金匱要略》):適於胃熱兼氣虛之呃逆嘔吐
- 黃連溫膽湯(《六因條辨》):主治痰熱互結,擾胃致嘔
- 左金丸(《丹溪心法》):針對肝火犯胃之嘔吐吞酸
加減要訣
- 熱甚者:加梔子、黃芩清三焦之火
- 陰傷者:佐麥冬、石斛滋養胃陰
- 兼食滯者:配山楂、神麯消食導滯
- 氣逆甚者:用代赭石、旋覆花重鎮降逆
臨證體會
胃熱嘔吐證臨床多見於急慢性胃炎、膽汁反流性食管炎等病症。治療時須明辨虛實,實火宜急清,用藥當果斷;虛火宜緩圖,注重甘寒養陰。若見嘔吐帶血,當考慮熱傷胃絡,需配伍涼血止血之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