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熱胎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熱胎疸

胃熱胎疸,為中醫兒科病證名,首載於宋代錢乙所著《小兒藥證直訣》。此症多見於嬰兒出生後百日內,或半歲前,以膚目發黃、身熱煩渴、腹脹滿悶、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為主要表現。其病因病機,多因母體孕時陽明胃經積熱,或胎兒受濕熱之邪蘊結脾胃,導致濕熱鬱蒸,熏灼膽汁外溢肌膚而發黃。

病因病機

  1. 母體因素:孕母素體陽盛,或過食辛辣厚味,致使胃熱內蘊,熱邪傳於胎兒,鬱結脾胃。
  2. 濕熱鬱蒸:嬰兒脾胃嬌弱,運化不力,濕邪留滯,與胃熱相搏,濕熱交蒸,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而發黃疸。
  3. 氣機不利:濕熱阻滯中焦,氣機升降失司,故見腹脹、便秘;熱盛津傷,則口渴、尿赤。

臨床表現

  • 主症:身目黃染,色澤鮮明(陽黃),伴壯熱煩躁。
  • 兼症:腹部脹滿,拒按;口渴引飲,大便燥結或黏滯;小便短赤,甚至色如濃茶。
  • 舌脈:舌質紅,苔黃膩,指紋紫滯,或脈滑數。

辨證論治

  1. 濕熱並重

    • 治法:清熱利濕,通腑退黃。
    • 方藥茵陳蒿湯五苓散
      • 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清泄濕熱,通利三焦;
      • 五苓散(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化氣利水,助濕邪從小便而解。
  2. 熱毒熾盛

    • 治法:瀉火解毒,涼血退黃。
    • 方藥黃連解毒湯加減(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可酌加茵陳、大黃、赤芍等增強清熱化瘀之效。

其他療法

  • 針灸:選取足三里、陽陵泉、膽俞等穴,以瀉法疏調脾胃氣機。
  • 推拿:清胃經、清大腸經手法,配合揉按中脘、天樞,以助通腑泄熱。

古籍參考
《幼幼集成》云:「小兒胎疸,由母體熱毒遺患,治當清解為先。」與《小兒藥證直訣》之論互為補充,強調胎傳熱毒與後天濕熱相合為病之機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