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瘡瘍疏通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瘡瘍疏通法

瘡瘍疏通法為中醫外科內治法則之一,又稱「通里法」,首載於《太平聖惠方》卷六十一。其核心在於運用瀉下藥物,疏通臟腑壅滯之毒邪,使內蘊熱毒從下而解,從而促進瘡瘍之消散與癒合。此法體現中醫「通則不痛」、「腑以通為用」之治療理念,尤其適用於瘡瘍初、中期屬實熱壅盛之證。

理論基礎

瘡瘍之形成,多因熱毒內蘊、氣血壅滯所致。《黃帝內經》云:「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若熱毒熾盛,內結臟腑,可致腑氣不通,甚則熱毒上攻,加重瘡瘍腫痛。此時單用清熱解毒之法,恐難速效,需配合通里瀉下,使邪有出路。《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強調:「癰疽初起,內熱煩渴,便秘脈沉實者,宜急下之。」

適應證候

瘡瘍疏通法主要適用於以下證型:

  1. 陽證瘡瘍:瘡形高腫,焮紅灼熱,疼痛劇烈,伴見發熱煩渴、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洪數或沉實。
  2. 臟腑熱結:熱毒內壅,腑氣不通,見腹滿拒按、口乾口臭、煩躁譫語等裏實熱證。

常用方劑

  1. 內疏黃連湯(《醫宗金鑒》)

    • 組成:黃連、黃芩、梔子、連翹、薄荷、桔梗、甘草、當歸、白芍、木香、檳榔、大黃。
    • 功效:瀉火解毒,通腑泄熱。
    • 方義:黃連、黃芩清上焦熱毒;大黃、檳榔通腑瀉下;木香理氣止痛;當歸、白芍和營活血。全方共奏「釜底抽薪」之效。
  2. 潤腸湯(《證治準繩》)

    • 組成:當歸、生地黃、麻子仁、桃仁、枳殼。
    • 功效:滋陰潤燥,緩下通便。
    • 方義:適用於陰虛火旺、腸燥便秘者,以當歸、生地養血滋陰;麻子仁、桃仁潤腸通便;枳殼調暢氣機。

臨床運用要點

瘡瘍疏通法需辨明寒熱虛實:

  • 實熱證:宜峻下熱結,選用苦寒瀉下之品如大黃、芒硝。
  • 燥結證:宜潤下通便,多用火麻仁、郁李仁等潤腸藥。
  • 氣滯證:需佐以行氣藥如枳實、厚朴,以增強通腑之效。

此法體現中醫「治病求本」思想,通過疏通內在壅滯,外達瘡瘍毒邪,臨床須結合整體辨證,靈活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