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瘟疫黃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瘟疫黃喉

瘟疫黃喉,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屬「疫喉」範疇。此證多因外感疫癘之氣,或時行熱毒壅遏於上焦,或肺胃蘊熱兼感時邪,毒熱上攻咽喉所致。其證初起常見微惡寒熱、頭痛咽痛,繼而喉間腫脹,阻礙氣道,甚則喉關內現黃色條狀或塊狀腐物,色若蜜黃,故名「黃喉」。

病因病機
瘟疫黃喉之發,與天行時氣關係密切。

  1. 疫毒外襲:疫癘之氣從口鼻而入,直犯肺胃,熱毒蒸灼咽喉,致氣血壅滯,腐敗血肉而現黃腐。
  2. 肺胃熾熱:素體肺胃積熱,複感時邪,火毒搏結於喉,化腐成膿。
  3. 濕熱蘊結:若兼夾濕濁,熱與濕合,纏繞咽喉,則腐物黏膩,纏綿難癒。

臨床表現

  • 初起階段:微惡風寒,頭痛身熱,咽喉乾澀疼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 熱毒壅盛期:咽喉腫痛加劇,喉關紅腫高突,表面佈有黃色條狀或片狀腐膜,拭之易去,旋即復生。嚴重者可有聲音嘶啞、呼吸不暢,伴高熱煩渴,便秘溲赤,舌絳苔黃燥。
  • 變證:若毒邪內陷,可現神昏譫語,為熱入心包之危候。

證型辨析

  • 風熱襲表證:以咽痛、微寒熱為主,腐膜初現,治宜疏風清熱解毒。
  • 肺胃火熾證:喉間黃腐密佈,高熱煩躁,需瀉火解毒、涼血消腫。
  • 濕熱膠結證:腐膜黃厚黏膩,纏綿難癒,當清熱化濕、解毒利咽。

治法方藥

  1. 疏風清熱:適用於初起風熱客喉。方選銀翹散加減,酌加馬勃、僵蠶以解毒利咽。
  2. 瀉火解毒:針對肺胃熱盛。常用清瘟敗毒飲黃連解毒湯,佐以玄參、梔子、丹皮涼血散瘀。
  3. 化濕解毒:濕熱膠結者,宜甘露消毒丹加減,輔以土茯苓、藿香芳化濕濁。
    外治可配合冰硼散錫類散吹喉,清熱祛腐。

古籍參考
《瘍醫大全》提及:「喉間黃腐如蜜者,此疫毒攻喉也,急宜清解,遲則閉塞氣道。」明代《外科正宗》亦載有類似證候,強調「時毒喉痹」需分寒熱虛實,辯證施治。

此證須與「白喉」(疫喉假膜色白堅韌)鑑別,二者病因病機及治法迥異,臨床不可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