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瘟疫舌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瘟疫舌疔
病名:瘟疫舌疔又稱「舌上疔」,屬於中醫外科範疇的舌部病證,特徵為舌體局部生疔,形如櫻桃,色呈紅或紫,伴有劇痛,潰破後可流膿血。多因瘟疫邪毒內蘊,上攻心經,循經絡熾盛於舌所致。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手少陰心經通於舌。瘟疫之邪屬熱毒,若感邪深重,或正氣不足,邪毒內陷心經,循經上炎,蘊結於舌,氣血壅滯,化火成毒,發為舌疔。其病機關鍵在於「火毒熾盛」,與心、脾兩臟關係密切,因脾脈絡於舌,濕熱夾毒亦可上蒸舌體。
臨床表現:
常見舌體局部隆起疔瘡,大小如櫻桃,顏色鮮紅或深紫,觸之堅硬,疼痛劇烈,甚則影響言語及進食。若熱毒腐肉成膿,則疔頂變軟,破潰後流出黃濁膿液或夾血絲,伴有口臭、煩熱、口渴、尿赤等裏熱證候。
治療原則:
以「瀉火解毒、涼血消腫」為主,內外治法並用。
-
內治:
- 主方:選用《清瘟敗毒散》加減,此方融合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白虎湯三方精義,善清氣血兩燔之熱毒。
- 基礎組成:石膏、知母、黃連、黃芩、梔子、連翹、玄參、生地、丹皮、赤芍、竹葉、甘草等。
- 隨證加減:若腫甚加蒲公英、紫花地丁;膿成未潰加皂角刺、穿山甲;心煩不寐加淡竹葉、蓮子心。
- 變通方:若熱毒偏重於心經,可選《導赤散》合《五味消毒飲》,以清心瀉火、解毒散結。
- 主方:選用《清瘟敗毒散》加減,此方融合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白虎湯三方精義,善清氣血兩燔之熱毒。
-
外治:
- 初期未潰:以《紫雪散》外摻患處,清熱解毒、緩急止痛;或選《冰硼散》局部吹敷。
- 膿成將潰:可刺破排膿(需手法輕柔),後以《珠黃散》外敷,促進瘡面癒合。
相關鑒別:
與「舌癰」、「舌瘡」相區別。舌癰範圍較大,腫勢彌漫;舌瘡多表淺,疼痛較輕。瘟疫舌疔則以局限疔頭、色紫痛劇為特徵,屬熱毒深重之證。
古籍參考: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提及:「舌疔皆由心火毒,或紫或紅舌上生。」強調心經火毒為本,治當急清心瀉火,防邪毒內陷。此病若失治,恐毒邪走散,引發「疔毒走黃」(類似現代敗血症),故需及早辨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