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文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文火之中醫釋義
壹、中藥炮製範疇
於中藥煎煮技藝中,「文火」屬火候調控之要法,特指藥液沸騰後所施之微弱火勢。《本草綱目》載「火用文武」,意即武火急煎使藥性發越,文火緩煨令精華盡出。此法尤重「火候相得」:凡質地堅實如礦物類(如代赭石)、滋補厚味之品(如熟地黃、阿膠),需以文火久煎,使藥性溫厚滲透;若花草類輕清之品,則不宜久煎免散其氣。清代《醫宗金鑑》更明言「補益劑非文火不效」,蓋因文火能誘導藥物中膠質、苷類等緩釋,契合「陰性藥需陰火熬」之理。
貳、內丹修鍊術語
於道門丹道體系,「文火」為調息煉炁之階次,相對於武火之「猛烹急煉」。《周易參同契》謂「候視加謹慎,審察調寒溫」,即文火溫養之基。其要領有三:
- 意念運用:依《金仙證論》「神照炁穴,似守非守」,須以「若存若亡」之微意導引內炁,過重則火燥,過輕則炁散。
- 呼吸特徵:《黃庭經》所述「呼吸元氣以求仙」者,於文火階段表現為「吐惟細細,納惟綿綿」,使氣息與真炁相合。
- 火候辨證:當煉精化炁(小周天)後轉入文火階段,《悟真篇》稱為「陽火過後陰符隨」,此時炁機如春沼魚躍,需以文火「沐浴溫養」,防走丹之弊。
叁、理論淵源
文火之說,根植於中醫「水火既濟」思想。《黃帝內經》素問篇言「少火生氣,壯火食氣」,文火即屬「少火」,能徐徐激發人體真陽。道教南宗始祖張伯端於《悟真篇》注解中,更將文火比作「坤地生物之功」,符合「緩則得其精,急則得其粗」的養生哲理。此概念亦見於針灸補法,如艾灸時「雀啄術」為武火,「溫和灸」則屬文火之用。
肆、文化衍伸
傳統飲食療養中,文火理念延伸至藥膳製備,如煨煮高湯講究「菊花火」(火苗如菊瓣微顫),與「武火沸之,文火燉之」的中藥煎煮原則相通,體現「醫食同源」之智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