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文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文身
文身,又稱刺青,為一種於肌膚刺刻圖紋或文字之民俗習俗,其歷史悠久,最早見於古籍《穀梁傳·哀公十三年》記載:「吳,狄夷之國,祝髮文身。」此習俗多見於古代部落或特定族群,作為身份標誌、信仰象徵或裝飾用途。
文身之技術與中醫觀點
傳統文身之技法,需先以墨或其他顏料於皮膚表面繪製圖案,趁墨跡未乾時,以針刺破皮膚表層,使色料滲入皮下組織。待傷口癒合後,表皮殘留之色料逐漸脫落,而刺入真皮層之顏料則永久存留,形成清晰圖紋。此過程涉及針刺與皮膚損傷,故中醫理論中可從經絡、氣血及臟腑角度探討其影響。
- 經絡與氣血運行
中醫認為,人體皮膚分布十二經脈及絡脈,為氣血運行之通道。文身之針刺行為可能直接刺激經絡穴位,若刺於特定經絡處,或會干擾氣血流通。《黃帝內經》提及「皮膚腠理」為衛氣所司,主外邪防禦,針刺破皮可能暫時削弱局部衛氣,使外邪易於侵入。 - 皮膚與臟腑關聯
中醫理論中,皮膚屬「肺所主」,肺氣宣發以滋養皮毛,而「心主血脈」,文身滲入之色素可視為外來物質滯留血脈,長期而言可能影響氣血清濁。若文身部位接近重要穴位(如「合谷」、「曲池」等),或間接影響對應臟腑功能。 - 刺青與體質辨證
文身過程類似中醫「放血療法」中之淺刺技術,但其目的迥異。中醫放血多用於瀉熱、化瘀,而文身為強行植入色素,可能形成局部「瘀滯」。體質偏血瘀或氣虛者,傷口癒合較慢,易留痕跡;濕熱體質者,則需注意針刺後濕毒蘊結,引發皮膚紅腫或瘡癤。
古籍記載與文化意義
除《穀梁傳》外,《史記》、《淮南子》等亦提及越人「斷髮文身」之俗,反映早期族群以文身為護身符或成年禮儀。中醫古籍雖未直接論述文身療法,然其對針刺、皮膚損傷及外邪入侵之論述,可間接推論文身對人體之潛在影響。
文身作為一種身體修飾,融合技藝與文化,然從中醫視角觀之,其過程涉及經絡氣血之調動,故施行時須考量個人體質及部位選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