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瘡瘍生胬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瘡瘍生胬肉

瘡瘍生胬肉,又稱「蠹肉」,為中醫外科常見證候,指瘡瘍潰後,瘡面肉芽組織異常增生,久不斂口之病證。此證首載於明代申斗垣《外科啟玄》卷十一,屬瘡瘍後期病變範疇。

病因病機

本證多因瘡瘍潰後調護失宜所致,主要病機如下:

  1. 換藥失時:瘡口未及時清潔換藥,膿腐未盡,新肉難生,致氣血瘀滯,胬肉外突。
  2. 藥毒刺激:外用藥物過於辛燥或腐蝕,損傷瘡周氣血,反致肉芽贅生。
  3. 氣血失和:正氣虧虛,營衛不和,瘡口局部氣血運行不暢,瘀而化熱,熱毒蘊結,促使胬肉增生。
  4. 餘毒未清:瘡瘍雖潰,然內蘊濕熱火毒未盡,纏綿不去,阻滯瘡口生肌收口。

臨床表現

瘡面可見淡紅或暗紅色肉芽組織隆起,高突如菌狀,觸之質軟易出血,邊緣不清,瘡口久不癒合,或伴少量滲液,周圍皮膚色澤晦暗。

治療方法

外治法

  1. 烏梅療法

    • 生烏梅敷貼:取烏梅肉搗爛如泥,外敷胬肉處,取其酸收之性以蝕胬平瘡。
    • 烏梅灰散:烏梅燒灰存性,研細末,加輕粉少許,勻撒瘡面,可腐蝕胬肉而促斂口。
  2. 遠志酒調塗
    遠志研極細末,以黃酒調成糊狀,塗敷患處,藉其辛溫通散之效,活血散結,消胬生肌。

  3. 平胬丹
    傳統外用方,含煅石膏、輕粉、冰片等,研末摻瘡面,具腐蝕平胬、解毒生肌之效。

內治法

若胬肉增生兼見氣血不足者,可配合內服托裡消毒散(《醫宗金鑒》),以益氣活血、托毒生肌;若熱毒未清者,可選黃連解毒湯加減,清熱解毒,以防胬肉復生。

手術療法

古稱「針烙」或「剪割法」,適用於胬肉堅韌難消者。以鋒利刀剪齊根切除,繼以止血生肌藥外敷,此法見於《外科正宗》所述「去腐生新」之則。

古籍考據

《外科啟玄》明言:「瘡久不收,胬肉突出者,乃氣血不能榮養,兼風熱毒氣未盡也。」《醫宗金鑒·外科心法》亦載:「胬肉不消,新肉不生,當蝕去惡肉,方得收口。」均強調去腐生新為治療關鍵。

此證調治當辨明虛實,外治為主,內治為輔,務使腐去新生,瘡口得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