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吳昆>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吳昆(1552-1620年?)

生平簡介
吳昆,字山甫,號鶴皋,又號參黃子,明代歙縣(今屬安徽)人。自幼天資聰穎,飽讀詩書,擅長文章寫作。其家族收藏豐富的醫學典籍,促使吳昆對醫學產生濃厚興趣。早年科舉失意後,遂專心鑽研岐黃之術,師從同邑名醫余午亭,盡得其傳。此後遊歷四方,博採眾長,尤精研《黃帝內經》,成為明代著名醫家與理論家。


學術成就與著作

  1. 《吳注黃帝內經素問》
    吳昆為《素問》的重要注家之一,其注釋以簡明實用著稱。他結合臨床實踐,對經文中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理論進行深入闡發,尤其重視「氣化」觀念,強調人體生理病理與自然規律的動態聯繫。注本中常援引《難經》《傷寒論》等經典相互印證,體現其融會貫通的學術特色。
  2. 《醫方考》
    全書收錄方劑七百餘首,按病證分類,涵蓋內、外、婦、兒等科。每方皆考據其命名由來、主治證候、組方原理,並分析加減變通之法。書中對方劑配伍的「君臣佐使」理論有獨到見解,如闡釋四物湯補血並非單純堆砌補藥,而是以當歸為君活血、熟地為臣滋陰,體現氣血互生之妙。
  3. 其他專著

    • 《脈語》:論述脈學理論與診斷技巧,提出「脈貴有神」的觀點,強調脈象需結合四時氣候與患者體質綜合判斷。
    • 《針方六集》:整理針灸治療方略,注重經氣流注與補瀉手法的運用。
    • 已佚著作如《參黃論》《砭焫考》《藥纂》,據記載涉及藥物炮製、灸法及養生理論。

學術思想特色

  • 尊經重法,強調臨證靈活:吳昆推崇《內經》為醫學根本,但反對拘泥文字,主張「讀經以明理,臨證以變通」。其方書注釋常列舉類似病機的不同方劑,供醫者據證選用。
  • 重視地域與體質差異:因長期遊歷,吳昆注意到南北地理環境對人體影響,如南方濕熱病多從脾論治,北方風寒證善用溫散。
  • 針藥並用:在《針方六集》中提倡針灸與方藥相輔相成,例如對風痹證建議「藥攻其內,針通其絡」。

歷史影響
吳昆的著作在明清醫家中廣為流傳,《醫方考》更成為方劑學重要參考。其《素問》注本被後世評價「刪繁舉要,深得經旨」,與馬蒔、張景岳等注家齊名。清代《四庫全書》收錄其部分著作,譽其「考據精切,於醫學多有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