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吳佩衡>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吳佩衡中醫師傳略與醫學貢獻

生平簡介

吳佩衡(1886-1971年),原名鐘權,四川合理縣人,為近代著名中醫學家。早年師從邑中名醫彭思溥,盡得其傳,奠定深厚的中醫理論與臨床基礎。吳氏畢生致力於中醫藥事業之傳承與發展,不僅臨床經驗豐富,更於中醫教育、學術著述與政策推動等方面卓有貢獻。

學術與社會活動

1929年,國民政府擬訂「廢止中醫案」,吳佩衡作為中醫界代表出席全國醫藥團體代表大會,積極參與抗爭,捍衛中醫藥存續。此一事件成為近代中醫發展之關鍵轉折,展現其中醫衛道之精神。

吳氏亦注重中醫學術傳播,曾創辦《國醫週刊》,推動中醫理論與臨床經驗之交流。1949年後,歷任雲南省中醫進修學校副校長雲南中醫學院院長,並擔任《雲南醫藥雜誌》編委會副主任委員,為中醫高等教育體系之建立貢獻良多。

醫學貢獻與著述

吳佩衡臨床擅長傷寒論與溫病學,尤精於六經辨證,重視扶陽學說,強調陽氣在人體生理與病理中之關鍵作用。其用藥風格峻猛而精準,善於運用附子乾薑等辛熱之品救治危急重症,體現「陽主陰從」之學術思想。

主要著作

  1. 《中醫病理學》:系統闡述中醫病因病機理論,結合臨床實踐,深入剖析疾病發展規律。
  2. 《傷寒論條解》:以六經為綱,逐條解析《傷寒論》,並附個人臨證心得,對後世傷寒研究影響深遠。
  3. 《麻疹發微》:專論麻疹之病因病機與治療,提出獨到見解,豐富溫病學之臨床應用。
  4. 《傷寒論新注》:重新詮釋張仲景學說,融合歷代名家註解,並加入個人臨床驗證。
  5. 《吳佩衡醫案》:收錄其典型治驗案例,充分展現其辨證思路與用藥特色,為後學重要參考。

學術思想特色

吳佩衡深受鄭欽安扶陽學派影響,臨證注重陽氣虛衰之辨治,擅長以四逆湯類方救治陰寒重症。其學術特點如下:

  • 強調陰陽辨證:認為疾病之本在於陰陽失衡,尤重陽虛證之識別與治療。
  • 善用辛熱藥物:如附子、乾薑、肉桂等,主張大劑量應用時需嚴格掌握適應證與煎服法。
  • 重視脾胃陽氣:認為「土為萬物之母」,脾胃陽氣不振為多種內傷雜病之根本。

吳氏之醫學思想與臨床經驗,不僅傳承仲景學說,更融合明清溫病學與扶陽理論,形成獨具特色之學術體系,對現代中醫臨床仍具重要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