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吳普>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吳普
吳普,三國時期著名醫家,廣陵(今江蘇江都縣)人,為一代神醫華佗之弟子。其醫術精湛,尤其專精於本草學與養生之道,並在傳承與發揚中醫藥學方面有重要貢獻。
學術背景與醫術成就
吳普師從華佗,習得五禽戲養生功法,據傳因其長年堅持練習,年至九十餘歲仍齒牙堅固、耳目聰敏,體現了中醫「治未病」及養生健身的理念。五禽戲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姿態,結合導引、吐納之術,活絡氣血、調和陰陽,成為後世重要的保健功法之一。
在藥學方面,吳普編纂《吳普本草》,該書雖已散佚,但部分內容散見於《太平御覽》、《證類本草》等後世典籍中,顯示其對草藥學之深研。本書廣泛收錄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並結合臨床經驗加以闡述,對後世本草學發展影響深遠。此外,他曾整理華佗的醫方,輯成《華佗方》(又稱《華佗藥方》),可惜亦已失傳,唯部分內容仍可從其他醫籍中窺見端倪。
對中醫養生與本草學的影響
吳普不僅繼承華佗的醫術,更進一步發展中醫養生思想,強調「動以養形,靜以養神」的方法。透過五禽戲的鍛鍊,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實踐了《黃帝內經》所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理念。
在本草學方面,其著作《吳普本草》不僅詳述藥性,更探討藥物的生境、採收時節等,使後世得以窺見漢魏時期的藥學研究水平。例如,其對人參、當歸等藥材的論述,影響後世對藥物應用之理解,促進中藥學的體系化發展。
吳普的學術貢獻,展現了師承與創新並重的醫學精神,使其成為三國時期重要的中醫代表人物之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