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吳其浚>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吳其濬(1789-1847年),字瀹齋,又字季深、吉蘭,別號雩婁農,河南固始人,清代官員兼博物學家,其著作《植物名實圖考》對中藥本草學發展影響深遠。
仕宦與學術背景
吳其濬出身官宦世家,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進士,曾任翰林院修纂,歷任江西、湖北學政,官至湖南、湖北、雲南、貴州、福建、山西巡撫或總督。宦遊期間,他廣泛考察各地植物,結合實證與文獻研究,完成《植物名實圖考》及其資料彙編《植物名實圖考長編》,系統性記載1,714種植物,附精繪圖像1,800餘幅。
對中藥本草學的貢獻
- 考證名實,釐清藥用基原
書中針對歷代本草混淆的藥物進行實物比對,如區分「黃精」與「玉竹」形態差異,修正《本草綱目》等前人誤載。其圖繪精準,成為後世鑑定藥物的重要依據。 - 拓展藥用植物記載
收錄眾多地方性藥用植物,如貴州民間藥「血見愁」(今考為大戟科植物),詳述其採集與應用,補充官方本草未載之內容。 - 結合植物學與藥效觀察
以生態特徵推論藥性,如指出「白及」生長於陰濕環境,故能「潤肺止血」,體現「取類比象」的中藥理論。
學術方法與影響
吳其濬強調「目驗」與文獻考據並重,書中引用《神農本草經》至清代典籍達800餘種,並親自栽植觀察。德國植物學家布雷特施奈德(Emil Bretschneider)評其為「中國近代植物學先驅」,日本學者岡西為人亦推崇該書對本草學的革新意義。
著作特點
- 《植物名實圖考長編》:輯錄歷代文獻,為考證基礎。
- 《植物名實圖考》:以實證爲主,附詳盡圖譜,如「當歸」繪製根葉細節,輔佐辨識。
吳其濬的實證精神與系統性整理,使該書成為銜接傳統本草與現代植物分類學的關鍵著作,至今仍是中藥資源研究的重要文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