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吳芹>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吳芹,清代著名醫家,字瘦生,號古年,浙江歸安(今屬湖州)人。初習儒學,後潛心鑽研醫術,精通道家養生之理與中醫經典,以醫道聞名於世。其診病不分貧富,輕財重義,醫德為時人所推崇。

吳芹醫學造詣深厚,尤其擅長藥物配伍與臨證辨治。所著《本草分隊發明》一書,系統性地將藥物按功效分類,並闡釋其協同作用,繼承並發展了中醫「分隊用藥」的思想。該法強調藥物組合的層次性,如「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對後世方劑學影響深遠。另著有《相鶴堂醫案》,詳錄其臨床驗案,內容涵蓋內科雜病及溫病治驗,展現其辨證靈活、用藥精準的特色,惜未見刊行,後世僅能從零星記載窺其學術精要。

吳芹的醫學理論融合了張仲景《傷寒論》的辨證框架與金元醫家的寒涼學說,重視氣血調和與臟腑平衡。其處方常以輕靈見長,善用芳香化濁、清熱透邪之法,尤其對濕溫、暑病的治療獨具心得。此外,他亦注重脈診與舌象的綜合判斷,強調「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體現了清代醫家注重實證的學風。

吳芹的學術貢獻雖因著作散佚而未能廣傳,但其醫療實踐與理論見解,仍為中醫藥發展史上的重要一筆,反映了清代江浙醫家融會古今、注重臨床實效的鮮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