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吳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吳容:明代同安醫僧

吳容,明代醫家,福建同安(今屬廈門)人。其生平事蹟流傳有限,然據地方誌及醫史文獻所載,吳容早年出家為僧,於寺院修行期間勤習岐黃之術,精研《內經》、《難經》等醫典,後還俗以醫濟世。

醫術特長與傳承

吳容行醫以「慈悲濟世」為本,尤擅長內科雜病及針灸療法。其臨證重視「四診合參」,強調「望色察神」以辨臟腑虛實,結合閩南地區濕熱氣候特點,用藥常佐以芳香化濕之品。相傳其善用「引火歸元」法治療虛火上炎之症,並精通經絡理論,針法取穴注重「子午流注」時辰配伍。

其子吳顯承襲家學,繼承其診療心法,進一步完善針藥並用的治療體系,使吳氏醫術在閩南地區形成獨特流派。吳顯門人曾整理其父臨證筆記為《容公醫案》,記載多則疑難病症的辨治思路,其中包含對「瘴氣」(閩南濕熱疫病)的治療經驗,惜原書已佚。

歷史背景與學術影響

明代中葉,佛教寺院仍保留研習醫術的傳統,僧醫群體在地方醫療中扮演重要角色。吳容由僧轉醫的經歷,反映當時「以醫弘法」的社會風氣。其醫術融合佛家「調心為本」思想,處方時常兼顧情志調理,此特點見於後世《同安縣誌》對其「治疾先治心」的評述。

吳容之生平雖未見於正史,然其醫德與技藝通過地方文獻得以流傳,成為明代閩南民間醫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清代《鷺江志》稱其「施藥不受值,貧者輒予之」,可見其惠民之風。吳氏父子的醫學實踐,亦為研究閩粵地區僧醫傳統與地域醫學發展提供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