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吳少懷>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吳少懷(1895-1970年),字符鼎,浙江杭州人,為近代著名中醫臨床家與學術實踐者。其醫學造詣深厚,尤擅內科雜病診療,於肝膽、脾胃系統病證之辨析與論治更具獨到見解,對中醫理論與臨床結合貢獻卓著。

生平與學術背景

吳氏早年就讀於濟南市大同醫院,系統修習中醫典籍凡五載,深研《內經》、《傷寒論》等經典,並融會金元四大家學說,奠定其以「辨證為本、調和臟腑」為核心的學術思想。學成後即懸壺濟世,因療效顯著而聲名漸著。

臨床特色與學術成就

  1. 肝膽病證治體系
    吳氏認為肝膽生理「主疏泄而性喜條達」,其病機多因「氣滯、血瘀、濕熱」交結所致。臨床提出「疏肝不忘健脾,瀉火必兼養陰」之則,善用逍遙散、龍膽瀉肝湯等方加減,並注重調節情志因素對肝鬱證的影響。
  2. 脾胃病調治經驗
    承襲李東垣「脾胃內傷學說」,吳氏強調「升清降濁」與「健脾化濕」並重。針對近代飲食失節所致之脘痞、泄瀉等證,創新結合「辛開苦降」法(如半夏瀉心湯)與「甘淡滲濕」法(如參苓白朮散),完善中焦氣機升降理論的臨床應用。
  3. 雜病辨治思路
    重視「五臟相關」整體觀,例如治療眩暈時,常從「肝風、脾虛、腎虧」三端切入;對於疑難癥瘕積聚,則提倡「活血不傷正,攻補伺機而行」的緩消原則,反映其「祛邪扶正並重」的學術特色。

著作與學術傳承

吳氏晚年整理畢生臨床心得,著有《脾胃證治》與《吳少懷醫案》二書。前者系統論述脾胃病機演變與分型治法,後者收錄其治療內科雜病之實錄,載方嚴謹,按語精闢,均為現代中醫臨床重要參考文獻。

社會貢獻

1949年後,吳氏出任濟南市中醫院院長,並擔任山東省及濟南市中醫學會副理事長,推動中醫教育與科研制度化。其間多次當選省、市人民代表,致力於中醫政策制訂與傳統醫學之現代化發展。

吳少懷之學術體系,於臟腑辨證與方藥運用上既承古訓,又發新聲,尤其對肝脾同治理論的深化與臨床驗證,至今仍為中醫界所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