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吳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吳甡(生卒年不詳),字子方,明代江蘇人,仕宦兼通醫理。其生平跨越晚明動盪時期,曾任邵武知縣,因宦官魏忠賢迫害去職;崇禎朝復起,歷任河南、陝西巡撫,後晉兵部左侍郎、右僉都御史,終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位列內閣。宦途之餘,吳甡潛心中醫學,尤精脈診,所輯《脈學鑒蹄》為其存世醫著,反映其融匯仕宦閱歷與醫學實踐之獨特學養。
醫學貢獻與《脈學鑒蹄》
- 脈學理論體系
吳甡承襲《內經》《難經》脈法,結合明代李時珍《瀕湖脈學》之說,系統梳理二十四種常見脈象(如浮、沉、遲、數、滑、澀等),並考辨歷代醫家對脈形、主病之異同。書中強調「脈為氣血先機」,主張四診合參時脈診居樞紐地位,尤重寸關尺三部與臟腑對應關係,體現明代脈學趨於細密的特點。 - 臨證應用特色
- 脈證互勘:提出「脈隨證變,證因脈顯」,舉例如外感傷寒初起,脈浮緊屬太陽表實,若轉為洪大則示邪傳陽明,須及時調整方藥。
- 臟腑病機推演:以弦脈為例,左關弦多責肝鬱氣滯,右關弦則常涉脾土壅滯,反映其重視脈象與臟腑氣機升降之聯繫。
- 婦科脈法:書中單列婦人脈法,如妊娠脈「滑利沖和,尺脈動甚」,並區別經閉脈與病脈之異,顯示對婦科辨證的細緻觀察。
-
學術淵源與創新
吳甡脈學上溯王叔和《脈經》,近參滑壽《診家樞要》,然不拘泥古說。如對「牢脈」之釋,除承襲「沉而弦實」的傳統描述外,更類比「如絃索之張於木上」,結合木工經驗以喻脈體堅硬之態,可見其善從日常生活提煉醫學意象。
歷史背景與醫政互動
明代中葉後,士人「儒醫兼通」風氣盛行,吳甡身處政局劇變之際,其醫學著述或寓濟世之志。《脈學鑒蹄》成書時,正值瘟疫頻發(如崇禎年間大疫),書中特重疫病脈象辨識,如「疾脈一息七至以上,多見於熱毒蘊盛」,或反映其應對時疾的實用取向。吳甡以閣臣之尊輯撰醫書,亦展現明代官僚體系中「醫道」與「治道」相通的思想脈絡。
此書現存版本稀見,清代《醫籍考》略有著錄,當代中醫文獻研究視其為明代脈學承先啟後之作。吳甡的雙重身份,使其醫學思考兼具士人思想深度與臨床實用性格,在晚明醫學史上佔一席之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