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瘡瘍嘔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瘡瘍嘔吐

瘡瘍嘔吐為中醫病證名,指患者於生瘡瘍期間伴隨嘔吐症狀,首見於宋代《集驗背疽方》。此證多因瘡毒內蘊,影響脾胃氣機,或正氣虧虛,胃失和降所致。中醫認為,瘡瘍乃氣血壅滯、熱毒蘊結所生,若毒邪內擾,或脾胃受損,則可引發嘔吐。其辨證須分寒熱虛實,治法亦隨證而異。

證型與治法

  1. 熱毒內盛,胃氣上逆

    • 證候:嘔吐頻作,喜寒惡熱,口渴煩躁,瘡瘍紅腫熱痛,或伴發熱,舌紅苔黃,脈數。
    • 病機:熱毒熾盛,燔灼胃絡,胃氣上逆。
    • 治法:清熱解毒,降逆止嘔。
    • 方藥:以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為主方,可酌加竹茹、半夏以降逆和胃。
  2. 脾胃虛寒,中陽不振

    • 證候:嘔吐清涎,喜熱惡寒,面色蒼白,瘡瘍平塌色黯,納差乏力,舌淡苔白,脈沉遲。
    • 病機:瘡瘍日久,耗傷脾胃陽氣,中焦虛寒,胃失溫煦。
    •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止嘔。
    • 方藥:選用香砂六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木香、砂仁),以益氣健脾,溫中止嘔。
  3. 實熱內結,腑氣不通

    • 證候:嘔吐劇烈,腹脹便秘,瘡瘍腫硬疼痛,脈實有力,舌苔黃燥。
    • 病機:熱毒壅滯,腑氣不通,濁氣上攻。
    • 治法:瀉火通腑,解毒排膿。
    • 方藥:宜用內疏黃連湯(黃連、黃芩、梔子、連翹、薄荷、桔梗、甘草、當歸、白芍、木香、檳榔),以瀉火通便,疏利氣機。
  4. 陽虛寒凝,毒滯難化

    • 證候:嘔吐清水,腸鳴泄瀉,瘡瘍難潰難斂,肢冷脈細,舌淡胖。
    • 病機:陽氣虛衰,寒凝毒滯,脾胃升降失常。
    • 治法:溫陽托毒,健脾止嘔。
    • 方藥:適用托里溫中湯(附子、乾薑、羌活、木香、茴香、丁香、沉香、陳皮、甘草),以溫里助陽,托毒外出。

辨證要點
瘡瘍嘔吐之治療,須審證求因,不可概以「毒氣內攻」論治。若熱毒熾盛,當清熱解毒;若中焦虛寒,需溫補脾胃;實熱內結者,宜通腑瀉火;陽虛寒凝者,則當溫陽托毒。臨證時尤需細察脈象、舌苔及全身症狀,靈活施治,方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