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吳時宰>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吳時宰,明代醫家,具體生卒年及籍貫不詳,其生平事蹟於史料中記載甚少,然其醫學著作《傷寒類證辨疑》曾見於古代醫籍著錄,惜後世散佚,未能流傳。

學術背景與著作

吳時宰活動於明代,彼時中醫學術蓬勃發展,尤以傷寒學為顯學。其著作《傷寒類證辨疑》從書名推測,當屬傷寒學範疇,可能聚焦於《傷寒論》之證候辨析與疑難探討。明代醫家多承襲金元四大家之學,並致力於傷寒理論的系統化與臨床應用,此書或反映當時醫者對張仲景學說的詮釋與發揮。

傷寒學與「類證辨疑」之義

「類證辨疑」為中醫傳統編撰體例之一,意指將疾病證候按類歸納,並針對臨床疑難進行辨析。此方法盛行於明清,如王肯堂《證治準繩》亦採類似框架。吳時宰之書可能結合六經辨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與八綱辨證(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對傷寒症候群進行細部分類,輔以方藥加減或治法異同之討論,體現明代醫家重視實證與辨證的精神。

醫學史地位與影響

雖原書已佚,然從書名可窺其學術取向。明代傷寒學派如方有執、喻嘉言等,皆以重新考訂《傷寒論》為務,吳時宰或為同期致力於傷寒理論整理之醫家。其「辨疑」之旨,可能針對當時醫界對仲景原文理解之爭議,提供個人見解,具有一定之學術爭鳴價值。

小結

吳時宰雖史料闕如,然其著作名稱反映明代傷寒學研究之精細化趨勢,即透過證候分類與疑義辨析,深化理論與臨床之連結。其學說若存,或可為今人研究明清傷寒學演變提供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