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吳塘>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吳塘(吳鞠通)之中醫貢獻與學術思想

吳塘(1758-1836年),字鞠通,又字配珩,江蘇淮陰縣人,為清代著名溫病學派醫家。其早年習儒,後因家族多人病逝之痛,轉而專研醫道。

學術淵源與醫事經歷

吳鞠通學醫之路始於對家族病痛之反思。其父及侄相繼因病亡故,促使他棄儒從醫。後至京師參與《四庫全書》之抄校工作,得以博覽群書,期間讀到吳又可《溫疫論》,深受啟發,遂潛心研究溫病治法十餘載。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京師爆發大疫,當時醫者多循傷寒法治療而效果不彰。吳氏獨闢蹊徑,以溫病理論指導臨床實踐,成功救治數十患者,醫名由此大振。此疫也促使他系統整理臨床心得,完成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溫病條辨》。

《溫病條辨》之主要學術貢獻

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標誌著溫病理論的成熟與系統化,其主要學術成就包括:

三焦辨證體系

吳氏創立溫病三焦辨證法,將溫病發展劃分為:

  • 上焦:病在心包絡與肺,症見發熱惡寒、咳嗽喘促
  • 中焦:病在脾胃,可見壯熱煩渴、腹滿便秘或溏泄
  • 下焦:病在肝腎,多見身熱顴紅、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口乾舌燥

此說與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共同構成溫病學核心理論。吳氏尤重三焦與六經辨證的結合運用,使溫病理論更臻全面。

治法創新

吳鞠通在治療學上提出三大法要:

  1. 清絡法:適用於邪在絡脈,常用金銀花、連翹等
  2. 清營法:針對熱入營分,主以犀角、生地等
  3. 養陰法:重視後期陰液存亡,創製多種養陰方劑

其具體治療特色包括:

  • 溫病初起倡用辛涼解表法,創桑菊飲、銀翹散等名方
  • 熱盛期主張咸寒苦甘合化,以清熱保津
  • 後期注重滋陰復脈,創一甲、二甲、三甲復脈湯系列方劑

方劑創新

吳氏創製諸多名方至今仍廣泛應用:

  • 辛涼輕劑:桑菊飲(桑葉、菊花、杏仁等)
  • 辛涼平劑:銀翹散(銀花、連翹、竹葉等)
  • 清營湯:犀角、生地、玄參等組成
  • 復脈湯系列:依病情輕重分一甲(牡蠣)、二甲(牡蠣、鱉甲)、三甲(牡蠣、鱉甲、龜板)復脈

其他醫學貢獻

除溫病外,吳鞠通對婦兒科亦有深入研究:

  • 《解產難》:專論婦科產後諸症
  • 《解兒難》:系統論述小兒溫病治療要點

其臨床經驗集《吳鞠通醫案》,以及晚年所著《醫醫病書》,皆為研究其學術思想的重要文獻。其中《醫醫病書》尤其反映其對醫學教育的思考與對庸醫現象的批判。

歷史地位與影響

吳鞠通上承吳又可、葉天士,下啟後世溫病學發展,與葉桂(天士)、薛雪(生白)並稱清代溫病三大家。其學說系統性強,理法方藥完備,使溫病學脫離傷寒框架,形成獨立理論體系。《溫病條辨》不僅成為溫病學經典著作,其中的辨證思路與治法方藥至今仍深刻影響中醫臨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