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吳廷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吳廷紹
吳廷紹為五代十國時期南唐著名醫家,曾任太醫令,精於醫術,尤擅長辨證施治,其臨床案例載於史料,展現中醫「異病同治」與「同病異治」的靈活思維。
醫術特色與臨床案例
- 楮實湯治喉疾
南唐烈祖李昪因長期服食丹藥,導致喉中瘙癢不適,眾醫屢治無效。吳廷紹診後,獨具慧眼,察其病機為「丹毒蘊熱,上攻咽喉」,遂以楮實湯治之。楮實性甘寒,歸肝、脾、腎經,能清熱涼血、利水消腫,配伍他藥共奏解毒透熱之效。此案體現吳氏對「藥毒致病」的深刻認識,以及運用草木之性化解金石之毒的智慧。 - 姜豆湯療腦痛
宰相馮延己患腦痛(頭風),吳廷紹斷其為「中焦痰濕上蒙清竅」,創姜豆湯(或含生薑、赤小豆等藥)。生薑辛溫化飲、升發陽氣,赤小豆利濕解毒,二者相佐,調暢氣機而祛痰濁。此方看似簡樸,卻契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經典理論,反映其對六淫與臟腑辨證的精準掌握。
中醫理論溯源
吳廷紹的處方思路,深植於《內經》與《傷寒雜病論》體系:
- 楮實湯暗合「火鬱發之」原則,以清透代苦寒直折,防藥毒傷正。
- 姜豆湯則體現「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的治法,以輕劑宣通,避免重藥壅滯。
其案例亦印證中醫「同病異因」的辨證觀——喉癢與腦痛雖症狀迥異,然皆從氣血痰鬱論治,展現「治病求本」的核心思想。
歷史評價
吳廷紹未見專著傳世,然其事迹收錄於《南唐書》等史料,被視為五代時期融合理論與臨床的代表性醫家。其用藥不拘常法,善於化裁古方,對後世中醫辨治「藥源性疾病」及「痰濕頭痛」具有啟發意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