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吳廷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吳廷耀(生卒年不詳),字煥臣,清末太醫院醫官。據現存史料記載,其主要活躍於19世紀中後期,曾任太醫院七品吏目,並兼任東藥房值宿供奉官,專司宮廷醫藥調配與夜間急症診療職守。

太醫院職司考略
按清代醫政制度,太醫院吏目位列八品至六品,吳氏所任七品吏目屬中階醫官,職責包括臨證處方、藥材監製及醫員考核。東藥房值宿制始於乾隆年間,需通曉內科急症與方脈之術,尤重「察色按脈」工夫,其當值者須精研《內經》辨證要旨,並熟稔《傷寒論》六經傳變理論以應宮廷夜診。

學術淵源探賾
吳氏雖未見個人醫著傳世,然考其任職經歷,當承襲清代太醫院主流學術體系:

  1. 經典根基:太醫考選必通《醫宗金鑑》,其婦科心法、雜病方論部分多引葉天士《臨證指南》,可見吳氏診療當受溫病學派影響
  2. 用藥特色:東藥房供奉需掌「修合之道」,依《御藥房醫方配本》規制,其處方當注重君臣佐使配伍,尤善運用道地藥材如遼東人參、川產黃連等
  3. 針藥並重:光緒朝《太醫院志》載,值宿官須兼通針灸,推測吳氏應諳熟《針灸大成》諸法,尤以急症刺絡見長

歷史定位析論
吳廷耀身處中西醫碰撞之初(任職期間約與合信《全體新論》刊行同時),其職務性質反映傳統太醫三大特徵:

  • 首重脈診:須日呈「脈案」奏摺,脈象記載精細至「如循刀刃」「如羹上肥」等28脈變種
  • 方劑嚴謹:每方必註明「調引」(如童便、淡鹽水等),恪守《內經》「湯液醪醴」古法
  • 應變迅速:東藥房專設「急救十三方」,含蘇合香丸至寶丹等,符合《千金要方》「備急」思想

現存光緒年間《太醫院同寅錄》殘卷中,吳氏名列「方脈科」下,足證其擅長內科雜病調治。其生平雖鮮見私著,然從制度反推,實為清末宮廷醫學承先啟後之典型醫官,體現傳統中醫「侍御醫」的知識架構與臨證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