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吳文炳>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明代醫家吳文炳,字紹軒,號光甫,盱江(今屬江西)人,一說四川建武所人,為中醫學發展史中卓有貢獻之醫家。其學術淵源深植於《內經》、《傷寒論》等典籍,尤精於將古典醫理與臨證實踐相結合,著書立說以弘揚醫道。

吳氏所輯《醫家赤幟益辨全書》,乃系統整理《黃帝內經》與《傷寒雜病論》精要之作。書中不僅引述張仲景六經辨證體系,更融匯劉完素寒涼派、李杲脾胃論等金元諸家學說,於陰陽五行、臟腑經絡之辨證尤具創見。其中對「營衛氣血」的闡釋,補充了《內經》中「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的理論,提出「衛氣晝行陽經二十五度,夜行陰經二十五度」的具體循行規律,深化了傳統時間醫學理論。

其所著《食物本草》四卷,體現中醫「藥食同源」思想之精髓。該書依四氣五味分類,載錄食藥三百餘種,如指出生薑「辛溫入肺脾胃經,散寒解表,止嘔開痰」,綠豆「甘寒入心胃經,解毒消暑,利水消腫」,皆準確把握食物性味歸經與功效。書中特別強調「因地製宜」的食養原則,記載江南濕熱之地宜食薏苡仁、赤小豆等淡滲之品,北方寒燥之域當用胡桃、羊肉等溫潤之物,符合《內經》「司歲備物」的養生觀。

《神醫秘訣遵經奧旨針灸大成》一書,則集中展現其針灸學造詣。在繼承《針灸甲乙經》基礎上,首創「飛經走氣」針法,主張「刺衛者搖大其針,刺營者推納其針」的操作要領,並詳述「燒山火」、「透天涼」等複式補瀉手法。書中載有奇穴「八邪」、「八風」的臨床應用,補充經外奇穴理論。其對任督二脈交會穴位的論述,更為後世「小周天」針法奠定理論基礎。

吳氏醫術特色在於融會貫通各家之長,於《醫家赤幟》中可見其兼採朱丹溪滋陰學說與張景岳溫補理論,形成「陽中求陰,陰中求陽」的辨治思路。在脈學方面提出「浮沉辨表裏,遲數定寒熱,滑澀斷虛實」的診脈綱領,將《瀕湖脈學》簡化爲更具操作性的臨床指南。其學術成就對明代溫病學派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尤其對吳又可《溫疫論》中「戾氣致病」學說有所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