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吳希舜>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吳希舜(1846–1912年),字月槎,又字文八,浙江平陽縣人,為清末民初著名中醫師。雖務農為業,然其精研醫典,勤求古訓,兼通臨床,醫術精湛,時人譽為「八仙」,蓋取其妙手回春、猶如仙人之意。
學術背景與醫術特色
吳氏治醫以 《內經》 為根基,旁涉 《傷寒論》 與 《金匱要略》,深得張仲景辨證論治之精髓。其臨床重視 「四診合參」(望、聞、問、切),尤精於脈診,常能透過細微脈象變化,斷病機之所在。且善用 經方 化裁,配伍嚴謹,藥少量輕而效宏,體現中醫「簡、便、驗、廉」之特色。
臨床成就與醫案
吳氏醫案多載其治癒疑難重症之例,如以 「補中益氣湯」 加減療虛勞發熱,或以 「血府逐瘀湯」 治婦人經閉腹痛,皆顯其活用古方之巧思。惜其著作 《醫案》 未刊行傳世,僅以抄本形式藏於民間,致後世難窺全貌。然據地方志載,其診療常結合 五行生剋 與 臟腑辨證,如調理肝鬱乘脾之證,主張「疏肝不忘健脾」,符合中醫「治未病」之預防思想。
對中醫理論的貢獻
吳氏雖無系統理論專著,然其臨床實踐融會 「氣血津液」 學說與 「六經辨證」,尤重調和陰陽。對於外感熱病,主張「先解表後清裏」,繼承溫病學派 「透邪外出」 之法;於內傷雜病,則強調 「扶正祛邪」,善用補益與祛瘀並行,如以 「八珍湯」 合 「失笑散」 治虛中夾瘀之症,展現其辨證靈活之長。
吳希舜之醫術,反映清末民間中醫 「通儒致用」 之風,其融合經典與實證,雖名未載於正史,然地方文獻與口傳醫跡,足證其於浙南醫林之影響。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