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吳顯忠>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吳顯忠

吳顯忠(1463年-1536年),字用良,號雪窗,歙縣(今屬安徽)人。他出生在一個世代業儒的家庭,自小也受到儒家思想的薰陶。除了研究儒家學問外,吳顯忠還對醫葯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精於醫術,並對張子和的治療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見解。為此,他著成了《醫學權衡》一書來闡述自己對醫學的理解,然而這本書並未得到廣泛流傳。

吳顯忠認為,張子和的汗、吐、下三法在治療上固然有其優點,但也存在不足之處。這三種方法都屬於療法的激烈範疇,如果使用不當,則可能傷害到人體的正氣。因此,在應用這些方法時,需要謹慎斟酌,不可過量使用。此外,張子和的三法主要針對急性疾病治療,對於慢性病則相對疏忽。然而,吳顯忠認為,慢性病的治療同樣重要,不能忽視。

為了彌補張子和三法的不足,吳顯忠提出了利、溫、和三法。利法指的是通利尿道和腸道,以清除體內的濕熱毒邪;溫法則是指溫補脾胃,增強人體的正氣;和法則是調節陰陽氣血,使臟腑功能運行正常。吳顯忠認為,利、溫、和三法可以補充張子和三法的不足,使治療效果更為全面。

雖然吳顯忠的《醫學權衡》一書並未流傳於世,但其思想卻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明代醫家張景嶽在其著作《景嶽全書》中吸收了吳顯忠的思想,提出了「汗、吐、下、和、利、溫、補」八法。

吳顯忠的醫學思想對後世醫學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他提出的利、溫、和三法補充了張子和三法的不足,使治療效果更為全面。此外,他還提出了「汗、吐、下、和、利、溫、補」八法,對後世醫學的發展也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