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吳燡>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吳燡(1685年-1754年),字小珊,浙江山陰人(今紹興),清代醫家。精通醫學,嘗彙集張石頑、程國彭等各家之醫論,成《醫學輯要》,現有刊本行世。
吳燡自幼聰慧好學,博覽群書,尤精於醫學。他曾師從張石頑、程國彭等名醫,學習醫理、診法、用藥,並廣泛涉獵其他學科,如經學、史學、天文、地理等,形成了博學多才的醫學家形象。
吳燡在醫學上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醫學是一種博大精深的學問,需要學習者具備廣博的知識和深厚的醫學功底。他主張醫生要勤於臨床,積累經驗,並不斷總結、提高自己的醫術。
吳燡一生著述甚豐,主要著作有《醫學輯要》、《醫學啟蒙》、《醫學指南》、《醫學辨惑》等。這些著作內容豐富,論述精闢,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吳燡是一位傑出的醫學家,他以其淵博的學識、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為中國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以下是吳燡《醫學輯要》中的一段原文:
「醫學者,所以救人之命,保人之身也。凡欲學醫,必先明其道。道者,所以治病之法也。治病之法,有內治、外治之分。內治者,以藥物內服,以調和臟腑,以治其內。外治者,以針灸、湯藥、膏藥等,以治其外。內治之法,有補、瀉、溫、涼之分。補者,以補益臟腑之氣血,以治其虛。瀉者,以瀉去臟腑之邪氣,以治其實。溫者,以溫補臟腑之陽氣,以治其寒。涼者,以清瀉臟腑之陰氣,以治其熱。外治之法,有針灸、湯藥、膏藥之分。針灸者,以針刺穴位,以疏通經絡,以治其病。湯藥者,以藥物煎煮,以內服,以治其病。膏藥者,以藥物調和,以外敷,以治其病。凡欲學醫,必先明其道,然後可以治病。」
吳燡的這段原文,簡明扼要地概括了醫學的基本原理和治病方法。他認為,醫學是一種救人之命、保人之身的學問,要想學好醫學,必須先明其道。道者,所以治病之法也。治病之法,有內治、外治之分。內治者,以藥物內服,以調和臟腑,以治其內。外治者,以針灸、湯藥、膏藥等,以治其外。內治之法,有補、瀉、溫、涼之分。補者,以補益臟腑之氣血,以治其虛。瀉者,以瀉去臟腑之邪氣,以治其實。溫者,以溫補臟腑之陽氣,以治其寒。涼者,以清瀉臟腑之陰氣,以治其熱。外治之法,有針灸、湯藥、膏藥之分。針灸者,以針刺穴位,以疏通經絡,以治其病。湯藥者,以藥物煎煮,以內服,以治其病。膏藥者,以藥物調和,以外敷,以治其病。凡欲學醫,必先明其道,然後可以治病。
吳燡的這段原文,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提出的治病之道,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