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鼻交頞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鼻交頞中

別名:鼻交

出處:首見於唐代《千金翼方》,為經外奇穴之一,後世醫家如《中國針灸學》等加以補充定位與操作方式。

定位:位於鼻部,鼻骨最高處微上之凹陷中。此處為鼻樑骨(頞骨)與鼻軟骨交接區域,中醫認為是氣血交會之處。

解剖與經絡關係

  1. 局部解剖:穴位淺層為皮膚與皮下組織,深層為鼻骨及鼻軟骨,分布有三叉神經分支及面部動脈細小分支。
  2. 經絡聯繫:雖為經外奇穴,但鄰近督脈(循行於鼻柱)與手陽明大腸經(其支脈上挾鼻孔),故與陽經氣血相通,可調節頭面部氣機。

主治功能

  • 頭面疾患:鼻塞、鼻衄(鼻出血)、嗅覺減退等鼻病。
  • 神志病:古籍載此穴可治「癲癇、昏厥」,可能與督脈入腦、調神作用相關。
  • 局部病症:鼻樑痠痛或外傷後氣滯血瘀。

刺灸法

  • 針法:沿皮平刺0.3~0.5寸,手法宜輕緩,以局部酸脹為度。
  • 灸法:較少用,若需施灸,宜以艾條溫和灸1~3分鐘。

學理探討
中醫認為鼻為「肺之竅」,而督脈總領一身之陽,此穴位置特殊,既能通調肺氣以利鼻竅,又可藉督脈醒腦開竅。現代針灸臨床雖少單用此穴,但在鼻病或神志障礙的配穴中,仍具參考價值。

文獻考據
《千金翼方》未明言具體位置,後世《中國針灸學》補述定位,反映穴位在臨床實踐中的演變。此穴亦體現中醫「以痛為腧」的取穴思維,結合局部骨性標誌定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