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吳有性>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明代醫學家吳有性,字又可,江蘇吳縣人,隱居太湖綱庭山。其學術成就主要展現在崇禎年間北方大疫時,以創新思維突破傳統傷寒理論束縛,首創「戾氣學說」,奠定溫病學理論基礎。

吳氏在《瘟疫論》中提出「戾氣致病說」,認為瘟疫非六淫外感所致,乃天地間別有一種「戾氣」(又稱癘氣、雜氣)為患。此氣自口鼻侵入,伏於膜原(半表半里之位),具有三大特性:其一為「特適性」,即特定戾氣僅侵犯特定物種;其二為「偏中性」,專趨人體特定臟腑經絡;其三為「病機二元性」,發病與否取決於戾氣毒力與人體正氣強弱相互作用。

在辨證體系方面,吳氏創立「九傳變法」,詳述邪離膜原後或表或裏的九種傳變路徑。治療上首創「三消療法」:上消用達原飲開泄膜原,中消以承氣湯攻逐裏邪,下消取清燥養陰法善後。其核心方劑「達原飲」(檳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藥、黃芩、甘草)融匯芳香化濁、清熱透邪、調和營衛三法,成為後世治療濕溫疫癘之祖方。

吳氏學說突破《傷寒論》框架,提出「溫邪自口鼻入」的感染途徑論,「邪伏膜原」的病位理論,以及「逐邪為第一要義」的治療原則。清代溫病四大家葉天士、吳鞠通等皆受其啟發,《四庫全書總目》評其「始有繩墨可守」,所著《瘟疫論》現存明崇禎十五年初刻本及清康熙三十三年石楷校刊本等版本,對現代傳染病學的中醫辨治仍具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