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氣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氣痛

病名:胃氣痛是指因胃脘氣機失調而引發的胃部疼痛,屬於中醫「胃脘痛」範疇之一。此症名見於《春腳集》卷二,多由飲食失節、情志不遂或寒邪客胃等因素導致胃氣阻滯,升降失常而發病。

病因病機

  1. 肝氣犯胃:情志鬱結,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致胃氣壅滯不通,引發疼痛。如《石室秘錄》所述,此類患者常見非痛非滿、上吐下瀉,或能食不化等症狀。
  2. 寒邪客胃:外感寒邪或飲食生冷,寒凝胃脘,氣機痺阻,症見胃痛劇烈、吐清水,甚則頭痛,如《經驗奇方》所載。
  3. 飲食傷胃:暴飲暴食,食滯中焦,胃氣不得通降,而致脹滿疼痛。

臨床表現

  • 胃脘部脹痛或刺痛,時輕時重,或牽連脅肋。
  • 伴隨症狀:噯氣、吐酸、嘔吐清水、食慾不振,甚則頭痛(寒邪上逆所致)。
  • 舌脈:舌苔薄白或厚膩,脈弦或緊。

治法與方藥

  1. 肝氣犯胃型

    • 治法:疏肝和胃,理氣止痛。
    • 方藥:白芍、甘草、當歸、柴胡、茯苓、白芥子(《石室秘錄》)。
      • 白芍柔肝緩急,柴胡疏肝解鬱,茯苓健脾滲濕,白芥子化痰散結,共奏調和肝胃之效。
  2. 寒邪客胃型

    • 治法: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 方藥:香附、良姜、砂仁(《經驗奇方》)。
      • 香附理氣止痛,良姜溫胃散寒,砂仁化濕醒脾;若寒甚吐清水,可加吳茱萸以增強溫中止嘔之力。
  3. 食滯胃脘型

    •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
    • 方藥:保和丸加減,常用藥如山楂、神麴、萊菔子、陳皮等。

相關文獻

  • 《春腳集》明確記載「胃氣痛」一症,強調氣機不暢為病本。
  • 《經驗奇方》以溫中行氣為法治療寒性胃痛,並提出加減用藥原則。
  • 《石室秘錄》從肝胃不和論治,主張平肝和胃以調暢氣機。

胃氣痛之辨證,須分虛實寒熱,臨床尤重氣機調暢。其與「胃脘痛」概念雖有交叉,但更側重於「氣滯」病機,治療時當以理氣為先,兼顧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