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氣虛喘」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氣虛喘

基本概念
胃氣虛喘屬中醫喘證之一,首見於《丹溪心法·喘》,與「胃虛喘」互通。其病機根源於胃氣虛弱,導致中焦運化失司,氣機升降失常,上逆迫肺而發為喘促。

病因病機

  1. 胃氣不足:多因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或久病耗傷胃氣,致胃失和降,納運乏力。
  2. 土不生金:胃屬土,肺屬金。胃氣虛則母病及子,肺失濡養,宣降失職,氣逆作喘。
  3. 痰濁蘊胃:胃虛水穀不化,聚濕成痰,痰氣上犯於肺,加重喘促。

臨床表現

  • 主症:喘促氣短,動則加劇,聲低息微。
  • 兼症:食少脘悶,噯氣或泛吐清水,神疲乏力,面色萎黃。
  • 舌脈:舌淡苔白膩,脈沉弱或濡緩。

證候辨析
此證需與「肺氣虛喘」鑑別:肺氣虛者多見自汗易感,咳聲無力;胃氣虛者則以納呆脘痞、噯氣吞酸為特徵,喘發常與飲食勞倦相關。

治法與方藥

  • 治則:補益胃氣,降逆平喘。
  • 代表方劑
    • 六君子湯(《醫學正傳》):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健脾胃、化痰濕,適合胃虛兼痰者。
    • 參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適用於胃氣虛弱兼濕泄者。

加減用藥

  • 若氣逆明顯,加旋覆花、代赭石以降胃氣;
  • 若痰多胸悶,酌加厚朴、蘇子以化痰寬中;
  • 久病及腎者,可佐補骨脂、五味子納氣歸元。

古籍佐證
《景岳全書·喘促》云:「胃為水穀之海,虛則氣無所主,逆而為喘。」指出胃氣虧虛致氣逆作喘之理。《醫宗金鑒》亦強調「喘因胃虛,當補中和胃」,突顯調理中焦為本證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