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吳萸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吳萸熨
吳萸熨為中醫傳統外治療法之一,記載於清代醫家汪昂所編《保赤存真》,屬溫熨療法範疇。其法以吳茱萸為核心藥材,藉酒性溫通之助,透過熱熨傳導藥力,適用於陰寒內盛所致之胸腹冷痛、四肢厥冷等證。
操作方法
取吳茱萸適量,以黃酒或白酒拌潤,使其藥性活化,後裝入紗布袋中,置於蒸籠內蒸至極熱。趁溫熱之時,交替熨燙患者胸部、腹部及足心(湧泉穴)等部位。熱熨過程中,藥氣由肌表透入經絡,待陽氣通達、陰寒消散,疼痛自緩。
藥理作用
吳茱萸性味辛熱,歸肝、脾、胃、腎經,具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助陽降逆之效。《神農本草經》列其為中品,主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酒拌蒸熱後,其辛散溫通之力增強,配合熱熨之法,能直驅沉寒痼冷,尤擅緩解寒凝氣滯之痛症。熨燙足心湧泉穴,可引火歸元,調節陰陽;胸腹部位熨之,則能暖中焦、通陽氣。
臨床應用
吳萸熨適用於寒邪直中或陽虛內寒所致諸症:
- 陰寒胸腹痛:寒客三陰,氣血凝滯,症見胸腹冷痛、喜溫拒按。
- 四肢厥逆:陽氣不達四末,手足冰冷,甚則青紫麻木。
此療法藉物理溫熱與藥性雙重作用,促使經絡氣血流通,符合《黃帝內經》「寒者熱之」之治則。
理論基礎
溫熨療法源自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理論,屬「從外治內」之法。吳萸熨結合藥物外用與穴位刺激,體現「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辨證思路,亦是「熨引」古法之具體應用。其效不僅在於局部溫煦,更透過經絡傳導,調整臟腑功能,達至陰平陽秘。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