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蜈蚣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蜈蚣漏,又稱「蜈蚣瘻」,為中醫外科古籍所載之瘰癧類疾患,首見於明代《外科啓玄》。其名取象於瘻管形態屈曲似蜈蚣足節,或謂其潰後膿水淋漓如蜈蚣毒涎,屬「九漏」之一。

病機溯源 《外科啓玄》直指「其根在肺」,蓋肺主皮毛,司腠理開闔。若肺氣虛弱,衛外不固,則風熱邪毒易襲;或肺陰不足,虛火內灼,煉液成痰。痰火循經流注頸項,結於少陽、陽明之絡,久則血肉腐敗,形成竅道相通之漏。

證候特徵 初起多在頸側生核,形如豆粒,質硬可移,皮色不變。漸則核體增大,串聯如珠,堅硬如石。潰後可見:

  • 瘡口多竅,互相貫通,形如蜈蚣足爪
  • 膿水清稀,夾雜敗絮狀物
  • 四周皮色紫暗,纏綿難斂

辨治要旨 歷代醫家多從痰火論治:

  1. 未潰階段

    • 肝鬱痰凝者:疏肝解鬱,化痰散結,選用逍遙散合二陳湯加夏枯草、牡蠣
    • 陰虛火旺者:滋陰降火,方取知柏地黃丸佐貝母、玄參
  2. 已潰階段

    • 正虛毒戀者:托裏消毒散加減,重用黃耆、當歸扶正
    • 膿成不潰:外貼千捶膏拔毒透膿

外治法

  • 滲液多者:以五五丹蘸藥線引流
  • 腐肉不去:白降丹腐蝕瘻管
  • 瘡面晦暗:神燈照法溫通經絡

此疾與現代醫學之「結核性淋巴瘻」頗有相通,然中醫尤重整體調攝,強調「治漏先治肺,肺清漏自閉」之理,臨證時須參合脈舌,細辨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