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蜈蚣咬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蜈蚣咬傷

蜈蚣咬傷為中醫外科常見蟲蛇傷病之一,首見於《肘後備急方》卷七。其傷處多見於四肢暴露部位,因蜈蚣毒液蘊含風火濕熱之邪,咬傷後邪毒內侵,局部經絡受阻,氣血壅滯,故症見傷口腫脹刺痛、周邊肌膚灼熱發癢,甚則紅斑蔓延。若邪毒隨血脈流竄,可致渾身麻木、頭暈心悸;小兒或氣血虛弱者,正氣不足,毒勢易內攻臟腑,引發譫語、抽搐等險候,尤須急治。

中醫論治

  1. 外治

    • 甘草雄黃散:取甘草、雄黃等分研末,以菜油調敷患處。甘草甘緩解毒,雄黃辛溫辟穢,合而散結消腫,菜油潤膚兼引藥透皮。
    • 鮮桑葉搗敷:鮮桑葉性寒涼血,搗爛外敷可清熱解毒,緩解局部火毒熾盛之象。
  2. 內治

    • 可服季德勝蛇藥片,該方由黃連、蟬蛻等組成,具清熱涼血、熄風定驚之效,適用於毒邪內擾之證。
    • 若見風毒竄絡(肢體麻痺)、火毒攻心(煩躁神昏),可辨證加用黃連解毒湯羚角鉤藤湯,清熱瀉火、平肝熄風。

古籍補充
《外科正宗》提及,蜈蚣咬傷屬「蟲毒入血」,宜速拔毒外出,可用艾灸傷口以溫通散毒;《醫宗金鑒》則載,毒甚者以五靈脂末醋調塗之,取其散瘀止痛之功。

中醫取效關鍵在於辨毒邪性質(風、火、濕偏盛)及正氣強弱,外敷內服並舉,使邪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