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蜈蚣中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蜈蚣中毒
蜈蚣中毒為中醫病名,首載於《外臺祕要》卷三十一,指因蜈蚣螫咬而致毒性侵襲之證。此毒屬風火熾盛之邪,其性峻烈,螫傷後須急治,以防毒邪內攻。

證候特徵

被蜈蚣螫咬之處,皮肉先見灼痛劇烈,旋即紅腫焮熱,甚則起疱或潰爛,毒竄經絡可致局部淋巴腫硬,脈絡瘀阻而見紫黯壞死。全身則多伴風火相煽之象,如發熱惡寒、頭痛目眩、心煩嘔逆;若毒陷心包,可見神昏譫語、肢體抽搐等危候。

解毒治法

中醫治此證,首重外治拔毒,輔以內服清解。李時珍於《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中列多味解毒藥物,其機理或散風火,或化瘀滯,或消腫痛,如:

  • 外敷法:取蝸牛、蛞蝓搗爛塗患處,以其黏液清熱解毒;或以獨蒜、馬齒莧、蚯蚓泥研敷,拔毒消腫;雞冠血點塗,借其辛溫行散之力祛風毒。
  • 內服法:五靈脂醋調服,可活血散瘀、通絡止痛;蛇含、香附煎湯,疏風透邪;芸薹子油、食鹽水沖服,導毒下泄。

病機析論

蜈蚣毒屬陽邪,其傷人多從皮腠直入血絡,與體內風火相搏,發為紅腫劇痛。《醫宗金鑑》謂「蟲毒皆蘊風火之性」,故治當清熱涼血、息風通絡。若延誤失治,毒邪內陷,可犯心肝,致驚厥閉脫,此時需參合「疔毒走黃」之法治療,如犀角地黃湯加減。

古籍選錄

《本草綱目》另載莧菜、苤藍等搗汁內服,取其甘寒清熱之性;《證類本草》提及雄黃、白礬為末調敷,以燥濕解毒。此類方藥皆體現中醫「以毒攻毒」「從性制勝」之治療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