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敗,病證名,屬中醫診斷學中判定預後凶險的重要指徵,分為虛勞五敗與麻風五敗兩大類。

一、虛勞五敗
此為虛勞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發展至臟氣衰敗的危重表現,其診斷依據主要有兩套體系:

  1. 形體敗象

    • 心敗:手足浮腫而無自然紋理,因心陽衰微不能溫運肢末,氣血凝滯所致。《內經》云「諸血者皆屬於心」,心主血脈功能失司則絡脈瘀阻。
    • 肺敗:口唇外翻且無唇紋,反映肺氣絕而津液不布。《靈樞·五閱五使》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然脾為肺之母,肺氣衰極則母病及子。
    • 肝敗:面色晦黯伴皮膚潰瘍,乃肝血枯涸、疏泄失職,濁毒外發之候。《金匱要略》言「面色黧黑者,勞傷肝木」。
    • 腎敗:陰囊腫大而縮縮,屬真陽外越、命門火衰之象。《醫宗金鑒》載「腎囊縮者,少陰經絕也」。
    • 脾敗:臍部突出腫滿,因脾土崩解,中氣下陷,水濕聚於腹中所致,《脾胃論》稱「脾敗則腹如覆箕」。
  2. 功能敗象(深化自《證治準繩》)

    • 心敗:譫語妄言、神識昏亂,乃心神渙散、君火不明。
    • 肺敗:聲啞喘促,屬肺氣將絕、金破不鳴。
    • 脾敗:肌肉極度消瘦,標誌後天之本衰竭,與《難經》「脾主肌肉」理論相呼應。
    • 肝敗:筋骨劇痛難忍,因肝主筋、藏魂,肝陰耗竭則筋脈失養,魂不守舍。
    • 腎敗:泄利無度,為腎關不固、命門失守,《景岳全書》稱「腎為胃之關,關門不密則水道失控」。

二、麻風五敗
又稱「風癩五損」,出自《外科正宗》,專指麻風病深入臟腑的危候:

  1. 皮損潰爛無膿——衛氣衰敗
  2. 眉髮脫落——營血枯涸
  3. 遍身麻木不仁——經絡閉絕
  4. 爪甲蜷脫——肝血敗壞
  5. 鼻柱崩塌——陽明脈絕

此五敗與虛勞五敗在病機上相通,皆呈現「真臟脈現,形神相離」的終末期特徵。歷代醫家如張仲景、李東垣等均強調,五敗證候群現則「不治」,體現中醫「治未病」思想中對疾病轉歸的預判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