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般聤耳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般聤耳候】

病證名,首載於《嬰童百問》,概述五類耳部膿性病變,分別為聤耳、膿耳、纏耳、底耳、囊耳。此五者雖各有病狀特徵,然其病因病機多與風水侵襲耳竅,兼因內有積熱上壅,以致耳竅氣血壅滯,化腐成膿所致。若遷延失治,恐致耳竅損傷,久聾難癒。

分述五候

  1. 聤耳
    耳中流出黃膿,質稠黏,或伴耳內脹痛。多因肝膽濕熱循經上擾耳竅,或外感風熱濕邪,鬱而化膿。
  2. 膿耳
    膿液量多,色白或黃綠,質稀或稠,常伴耳道紅腫灼熱。病機多屬脾胃濕熱蘊結,上蒸耳竅,或腎虛火旺,灼傷耳絡。
  3. 纏耳
    膿液清稀,淋漓纏綿,久不愈合。多因脾虛濕困,清陽不升,耳竅失養,濕濁久滯;或氣血兩虛,膿腐難斂。
  4. 底耳
    膿液沉積耳底,黏稠如膠,耳內悶塞感顯著。常因痰濕瘀阻耳絡,氣機不暢,膿液蓄積難消。
  5. 囊耳
    耳內生瘡成囊,破潰流膿,或反覆發作。多緣於熱毒壅盛,結聚成癰,或正虛邪戀,餘毒未清。

中醫病機探析

五般聤耳候,外因多責之風、濕、熱邪外侵,內因則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尤以肝、膽、脾、腎為要。

  • 肝膽火熾:足少陽膽經循行耳部,肝與膽相表裏,若情志不遂或熱邪內蘊,易致火熱上炎,燔灼耳竅。
  • 脾胃濕熱:過食辛辣厚味,濕熱內生,上蒸耳道,腐肉為膿。
  • 腎虛精虧:腎開竅於耳,若腎陰不足,虛火浮越,或腎陽虛衰,寒濕凝滯,皆可誘發耳膿遷延。

治法要旨

中醫治療首重辨證分型,依病性寒熱虛實,採清熱解毒、健脾化濕、疏肝瀉火、補腎益精等法,並配合外用斂膿生肌之劑。古籍如《外科正宗》亦載有針灸、藥線引流等外治法,以通竅排膿。

(註:五候具體證治可參閱《嬰童百問》《證治準繩》等醫籍專論。)

以上內容皆基於中醫理論框架,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