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痹詳述

五痹為中醫學中五種痹證的總稱,首見於《素問·移精變氣論》,後世醫家依據臨床表現與病機差異,發展出多種分類方式。痹證多因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或氣血虧虛、經絡瘀滯所致,其病位涵蓋皮、肉、筋、骨、脈等組織,並與五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以下分述三類主流分類及其中醫理論內涵:

一、依病位分類(《素問》王冰注)

  1. 皮痹

    • 病機:邪客皮毛,營衛不和,多因風寒濕邪鬱於腠理。
    • 症狀:皮膚麻木不仁、頑厚硬化,或見局部冷痛,甚則如蟻行感。
    • 相關臟象:肺主皮毛,肺氣虛則衛外不固,易感外邪。
  2. 肌痹(肉痹)

    • 病機:濕邪困脾,肌肉氣血濡養不足,或寒濕凝滯肌腠。
    • 症狀:肌肉酸痛沉重、萎軟無力,或見局部腫脹,活動受限。
    • 相關臟象:脾主肌肉,脾失健運則水濕內停,發為肌痹。
  3. 筋痹

    • 病機:肝血不足,筋脈失養,或風熱夾濕侵襲筋絡。
    • 症狀:筋脈拘急、屈伸不利,伴見關節彈響或筋結硬塊。
    • 相關臟象:肝主筋,肝鬱化火或肝血虛耗皆可致病。
  4. 脈痹

    • 病機:心氣不足,血行不暢,或寒邪客於脈中。
    • 症狀:脈絡瘀阻,局部青紫、冷痛,甚則脈管硬結如索。
    • 相關臟象:心主血脈,心陽不振則血脈凝澀。
  5. 骨痹

    • 病機:腎精虧虛,骨髓不充,或寒邪深襲至骨。
    • 症狀:骨骼痠痛、僵硬變形,活動時軋軋有聲,久則痿弱不用。
    • 相關臟象:腎主骨,腎陽不足則骨髓失於溫煦。

二、依病因病機分類(《中藏經》)

  1. 風痹

    • 風性善行,故疼痛遊走不定,多見四肢關節窜痛,惡風。
  2. 寒痹

    • 寒性收引,痛處固定且劇烈,遇寒加重,得溫稍減。
  3. 濕痹

    • 濕性黏滯,症見肢體沉重腫脹,痛而重著,陰雨天加劇。
  4. 熱痹

    • 熱邪流注關節,局部紅腫灼熱,伴口渴煩躁,舌紅苔黃。
  5. 氣痹

    • 情志鬱結,氣機阻滯,症見胸脅脹滿,肢體麻痛隨情緒波動。

三、依病理特徵分類(《中藏經》)

此類著重氣血臟腑失調,如「血痹」因營血虛弱,肌膚麻木;「氣痹」與肝肺氣鬱相關,凸顯內傷致病特點。

總結:五痹之辨證需結合病位、病因及臟腑虛實,體現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核心思想,臨床診療時尤重外邪與內傷之交互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