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變」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五變」詳解

「五變」為中醫學之重要概念,散見於《靈樞》等經典,其涵攝生理、病因及針刺治療三大範疇,分述如下:


一、生理學之五變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提出「五藏有五變」,指五臟(肝、心、脾、肺、腎)與自然五行相應之五類變化,包含:

  1. :五臟外榮之色,如肝青、心赤、脾黃、肺白、腎黑。
  2. :五臟所主時令,如肝應春、心應夏、脾應長夏、肺應秋、腎應冬。
  3. :五臟對應五音(角、徵、宮、商、羽),如肝為角、心為徵。
  4. :五臟所喜之味,如肝酸、心苦、脾甘、肺辛、腎鹹。
  5. :天干配屬之日,如肝主甲乙日、心主丙丁日。

此理論體現「天人相應」思想,說明五臟功能與自然界節律相通,為中醫診斷與調理之依據。


二、病因學之五變

《靈樞·五變》另論「因形而生病」,指人體體質(形)與歲運(五行之氣)相剋所生之病機。例如:

  • 木運之年(歲木太過):若個體脾土虛弱,則木克土,易見腹瀉、倦怠等脾病。
  • 火運之年(歲火不足):若心氣素虛,火不生土,可致心悸、水腫等證。

此「五變之紀」強調外環境與內體質互動致病,為中醫「三因制宜」中「因時制宜」之體現。


三、針刺治療之五變

「五變刺」為《靈樞》所載針法,依時令或病證特徵,配伍五輸穴(井、滎、輸、經、合)施治,分二類:

1. 四時五變刺

配合四時陰陽升降,選擇相應五輸穴:

  • 春刺滎:順應肝木生發之氣。
  • 夏刺輸:對應心火長養之機。
  • 長夏刺經:應合脾土運化之時。
  • 秋刺合:順從肺金收斂之性。
  • 冬刺井:契合腎水閉藏之本。

2. 病證五變刺

按病症特點擇穴:

  • 病在臟:取井穴(如少商治肺臟病)。
  • 病顯於色:取滎穴(如勞宮治面赤心熱)。
  • 病情時輕時重:取輸穴(如太衝調肝氣波動)。
  • 病變見於聲息:取經穴(如經渠治咳嗽)。
  • 飲食積滯或經脈瘀血:取合穴(如足三里治胃病)。

此法展現「辨證論治」與「經絡-臟腑」整體觀,為後世子午流注針法之理論淵源。


學術延展:五變理論亦間接影響《難經·六十四難》「五藏六腑滎合皆以井為始」之論,強調井穴為經氣發源,與「冬刺井」呼應,共構中醫時間治療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