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並」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並

五並為中醫病證名,指五臟精氣內虛時,外邪乘虛而入,與臟腑精氣相搏結,導致情志異常的病理現象。此概念源於《素問·宣明五氣篇》,其曰:「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並者也。」文中明確指出,五並的發生基礎在於「虛而相並」,即五臟正氣不足,邪氣內侵,擾亂臟腑氣機,進而引發相應情志變化。

五臟與情志的對應關係

  1. 心並則喜
    心主神明,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若心氣不足,邪氣並於心,可表現為無故喜笑、情緒亢奮,甚則言語錯亂。此因心火過亢,神不內守所致。《內經》稱「神有餘則笑不休」,即與此機理相關。
  2. 肺並則悲
    肺主氣,司悲憂。肺氣虛弱時,邪氣客之,易見悲傷欲哭、情緒低落。《靈樞·本神》云:「肺藏魄」,肺虛則魄不安,故顯悲憂之態,甚者如《金匱要略》所述「臟躁」之症。
  3. 肝並則憂
    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肝血虧虛,邪氣乘之,可致情志抑鬱、悶悶不樂。此因肝失疏泄,氣機鬱滯,進而影響脾土(肝鬱乘脾),形成「憂思」之象,與現代所謂「肝鬱氣滯」之證相類。
  4. 脾並則畏
    脾主意,主思慮。脾氣虛損時,邪擾中焦,易見膽怯畏懼、多疑猶豫。此與脾虛不能濡養心神有關,亦與「胃不和則臥不安」之理相通,蓋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虛則神失所養。
  5. 腎並則恐
    腎主志,藏精生髓。腎精不足時,邪氣內干,患者常無端恐懼,如人將捕之。《靈樞·經脈》提到「腎足少陰之脈……氣不足則善恐」,即因腎虛不能上濟心火,水火不交,心神失穩而成。

病機與治法

五並的關鍵病機在於「本虛標實」:五臟精氣先虛,而後邪氣內並。治療當以「補虛瀉實」為原則,如:

  • 心並:宜補心氣、清心火,方用天王補心丹加減。
  • 肺並:需益肺氣、斂肺魄,可選甘麥大棗湯合生脈散。
  • 肝並:當養肝血、疏肝鬱,方取逍遙散為主。
  • 脾並:需健脾氣、安心神,歸脾湯類為常用。
  • 腎並:宜填腎精、寧神志,可投六味地黃丸加遠志、龍齒。

理論延伸

五並理論與《內經》「五志過極」「五神藏」學說密切相關,亦為後世「七情內傷」理論的濫觴。清代醫家張璐於《張氏醫通》中進一步闡釋:「五並者,邪因虛入,與精氣相摶」,強調正氣存內的重要性。此說不僅解釋情志病的機轉,更為臨床辨治虛實夾雜證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