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瘡瘍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瘡瘍科為中醫學傳統分科之一,專司各類外瘍疾患之診治。其名始見於明代太醫院十三科之分類,清代沿襲此制,列為獨立醫科,足見其於中醫外科體系之重要地位。
歷史淵源
明清時期,瘡瘍科與金鏃(金瘍)、正骨等科同屬外科範疇,然其範疇更側重於「瘍症」——即體表可見之腫瘍、潰瘍及癰疽疔瘡等病變。《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載:「瘍科之證,外發為多」,強調此科以處理局部形症為主,與內科「瘍發於內」之病機迥異。
主治範疇
瘡瘍科所涉病症可分為三類:
- 腫瘍:泛指體表未潰之腫塊,如癰、疽、疔、癤,多因氣血壅滯、熱毒蘊結所致。如《外科正宗》所述:「癰者,壅也;疽者,阻也」,其辨證首重陰陽虛實,如陽證見紅腫熱痛,陰證則漫腫無頭。
- 潰瘍:指瘡面破潰久不斂口者,如「臁瘡」「附骨疽」等。中醫認為潰後膿血淋漓,多與氣血虧虛或餘毒未清相關,治療需兼顧托毒生肌與補益脾腎。
- 金瘡:即金屬利器所致外傷,含刀箭傷、跌打損傷等。除止血斂瘡外,尤重防治「金瘍發痙」(破傷風),古方如《劉涓子鬼遺方》載有多味解毒活血之劑。
理論基礎
瘡瘍科之診療,以《黃帝內經》「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為綱,結合經絡學說與臟腑辨證。其病機多歸因於:
- 熱毒熾盛:六淫化火或七情鬱火內攻,發為疔瘡。
- 氣血瘀滯:經絡阻塞致局部腫硬,如乳岩(乳腺癌)初起。
- 正虛邪戀:常見於慢性潰瘍,脾腎陽虛無以化腐生新。
特色治法
- 內治:依「消、托、補」三法,選方如仙方活命飲(清熱解毒)、透膿散(托毒外出)、十全大補湯(益氣生肌)。
- 外治:包括膏藥(如太乙膏)、摻藥(生肌散)、針灸(火針排膿)、烙法(治瘰癧)等,尤重「腐盡生肌」之換藥原則。
典籍記載
歷代外科專著如《外科精要》《瘍醫大全》皆詳述瘡瘍證治,而《衛濟寶書》更首提「癌」字,指惡性腫瘍,反映古人對此類疾病之早期認知。
瘡瘍科之設立,體現中醫「外病內治」之整體觀,其辨證用藥至今仍影響現代中醫外科臨床。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