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病
五病乃中醫學中臟腑氣機失調所致之病證,首載於《素問·宣明五氣篇》,其以五臟為核心,結合六腑功能失調,歸納出臟腑氣機逆亂之典型表現。此理論源自五行學說與臟象學說之結合,具體闡述如下:
- 心為噫
「噫」即噯氣,心氣鬱滯或心陽不足時,氣機上逆而為噫。心屬火,主血脈而藏神,若心氣不舒,常見胸悶、噯氣頻作,甚則伴心悸、怔忡。《靈樞》亦提及「心主噫」,強調心與噫之關聯。 - 肺為咳
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易受邪侵。無論外感風寒或內傷痰火,皆可致肺失宣降,氣逆而咳。臨床分風咳、寒咳、燥咳等,皆屬肺氣失調之象。《素問·咳論》更詳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然其本在肺。 - 肝為語
「語」指多言或譫妄,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肝氣鬱結化火,或肝陽上亢,可見言語不休、煩躁易怒;甚則肝風內動,發為譫語。此與肝藏魂、主謀慮之功相關。 - 脾為吞
「吞」即吞酸噯腐,脾主運化,若脾虛濕困或食滯中焦,胃氣上逆則見吞酸。脾與胃相表裡,故《靈樞》云「脾主為吞」,多見於飲食不節或脾胃虛寒者。 - 腎為欠為嚏
「欠」指哈欠,「嚏」為噴嚏。腎主納氣,為生氣之源。腎氣虛衰則陽氣不振,故頻頻呵欠;若外邪客於皮毛,腎氣奮起抗邪,則發為噴嚏。《靈樞》言「腎主欠」,亦與腎為衛氣之根相關。
六腑與三焦病變
- 胃為氣逆、為噦、為恐:胃氣以降為順,逆則見嘔吐、呃逆(噦)。「恐」屬腎志,然胃土虛則水侮,可間接引發恐悸。
- 大腸、小腸為泄:小腸分清泌濁失常,大腸傳導失司,均致泄瀉,如《難經》所言「大腸泄」「小腸泄」。
- 下焦溢為水:下焦氣化不利,水液泛溢肌膚,發為水腫,屬腎與膀胱功能失調。
- 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膀胱氣化障礙則小便癃閉;固攝無力則遺尿,與腎陽溫煦相關。
- 膽為怒:膽主決斷,與肝相表裡,膽氣鬱滯易引發怒躁,如《內經》云「膽病者,善太息」。
此「五病」之說,實涵蓋五臟六腑之氣機病變,反映中醫整體觀與臟腑辨證之精髓,後世醫家臨床多據此辨析病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