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不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不男中醫理論探析

五不男之源流與基本概念

「五不男」學說首見於清代醫家著述《島居隨筆》,為中醫古籍中對男性生殖功能障礙之系統性分類。此理論將男性不育或生殖能力缺損之證候歸納為五類,分別為:天、犍、漏、怯、變。此分類法反映古代中醫對男性生殖健康之深刻觀察,體現中醫學「形神一體」及「陰陽平衡」之基礎理論。

五不男之具體分型與中醫病機

天閹(先天陽痿)

天者,又稱「天宦」或「天閹」,指男子先天腎氣不足,陽事不舉之證候。中醫理論認為此證多因先天稟賦薄弱,腎精虧虛所致。《黃帝內經》有云:「丈夫……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泄」,若元陽不足,則宗筋失養,陰器不舉。此類患者多伴見發育遲緩、鬚髮稀疏、聲音尖細等腎陽虛衰之象。

犍刑(外生殖器缺失)

犍者,乃指男子外陰因外力所致缺損者。古代多見於宮刑(腐刑)受刑之人。從中醫角度看,此屬形體損傷,直接導致「外腎」不全,使「天癸」無所依附,生殖之精無從化生。此類情形已非單純藥物可治,故古代醫家多列為「不育」之絕對因素。

漏精(精關不固)

漏者,表現為精液遺泄無度,或見滑精、漏精不止。《諸病源候論》稱之為「精溢」或「失精」。中醫病機主要責之於:

  • 腎氣不固,封藏失職
  • 心腎不交,相火妄動
  • 肝經濕熱,下擾精室 臨床常見夜夢遺精、白晝滑泄,甚則見色流精,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症。

怯弱(陽事不堅)

怯者,指陰莖雖能勃起,然舉而不堅,或旋即萎軟。此證與現代醫學之「勃起功能障礙」相近。中醫辨證可分為:

  1. 命門火衰型:多因房勞過度,腎陽虧虛
  2. 心脾兩虛型:思慮傷脾,氣血不足
  3. 肝鬱氣滯型:情志不遂,肝失疏泄
  4. 濕熱下注型:醇酒厚味,濕熱蘊結

變體(陰陽兩性)

變者,古稱「人痾」,今謂之「陰陽人」或「兩性畸形」。中醫理論認為此屬先天發育異常,《靈樞·經脈》有「陰陽俱不足」之記載。此證可分為:

  • 真陰陽人:兼具睾丸與卵巢組織
  • 假陰陽人:外生殖器與性腺不一致 中醫古籍認為此乃「稟賦異常」,與父母精血、妊娠期情志及氣候等因素相關。

五不男與中醫臟腑理論

五不男諸證與中醫臟腑功能密切相關,尤以腎、肝、心三臟為要:

  1. :主生殖,藏精。「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腎精虧虛則生殖無力。
  2. :主宗筋。「足厥陰之脈……過陰器」,肝失疏泄則宗筋弛縱。
  3. :主神明。「心為情慾之府」,心神不安則相火妄動。

此外,脾之運化、肺之治節亦間接影響精血生成與輸布,故治療男性生殖障礙需辨證求因,整體調理。

五不男之歷史意義與學術價值

五不男分類雖源自古代,然其理論構建體現中醫辨證思維之精髓:

  • 區分先天後天因素(天與變屬先天,餘者多屬後天)
  • 辨別器質性與功能性疾病(犍為器質損傷,餘者多屬功能失調)
  • 重視局部與整體關係(外生殖器病變與全身臟腑相關)

此分類雖未能涵蓋所有男性生殖疾病(如無精症、精瘀證等),然其為中醫男科學之重要理論基石,對現代中醫男科臨床仍有參考價值。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更為完善之男性生殖理論體系,如「陽痿」、「遺精」、「不育」等專病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