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不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不女
「五不女」為中醫學中用以描述女性因先天或後天因素導致難於孕育的五種特殊病症,首見於明代醫家萬全所著《廣嗣紀要·擇配篇》。此概念主要從生殖功能角度,分析女性生殖器官結構異常或經脈失調對嗣育的影響,可分為「螺、文、鼓、角、脈」五類。以下分述其特徵與中醫觀點:
一、螺(螺螄陰戶)
指女性外陰形態異常,陰戶外緣紋路如螺螄般旋入內裏,或結構扭曲,致使交合困難。此屬先天生理缺陷,中醫認為與「衝任二脈發育不全」相關,因衝任主司生殖機能,此脈失養則外陰畸形,多無法治療。
二、文(石女)
「文」通「紋」,又稱「石女」,指陰戶極度狹小,僅如箸頭(筷子尖端)般細,雖或有經血排出,但通道閉塞難行房事。此症多因「腎氣虧虛,天癸不充」,致生殖竅道未得濡潤擴展。古代醫籍中,若確認無內陰(如子宮缺失),則歸為「眞石女」,屬先天五不治之一。
三、鼓(鼓花頭)
「鼓」形容陰戶外觀緊繃如鼓面,完全無孔隙,或僅有淺凹而無正常陰道結構。此症多屬「竅道未成」,與胚胎發育時「任脈不暢」有關,難以通過藥物調理,故《廣嗣紀要》列為不孕之因。
四、角(角花頭)
指陰蒂異常肥大,或外陰尖削如角狀,甚者形似陰陽人體徵。中醫認為此為「相火亢盛」或「肝經瘀滯」所致,肝經繞陰器,若先天肝血分配失衡,可致外陰畸形。此類患者除生育受阻外,或伴隨月經失調。
五、脈(經脈不調)
「脈」泛指月經異常,包含三類情況:
- 月經早至:未滿十四歲即來潮,多因「腎陰不足,相火妄動」,致天癸早至而經血失控。
- 月經遲至:年過十六歲仍無初潮,屬「腎氣虛弱,天癸遲充」,需補益肝腎。
- 經亂無定:經期錯雜、量少或閉經,常因「肝鬱血虛」或「痰濕阻絡」,可用四物湯、溫經湯等加減調理。
中醫學理分析
前四者(螺、文、鼓、角)屬形器之病,因衝任二脈與肝腎先天稟賦不足,致生殖竅道發育缺陷,古人認為「非藥石可攻」。而「脈」病則屬氣血失和,可藉辨證論治調整:如腎虛者投以龜鹿二仙膠,血虛者用當歸補血湯,痰阻者佐以蒼附導痰丸,展現中醫「辨證求因」之特色。
此分類反映古代醫家對女性生殖障礙的觀察,結合「形神合一」理論,強調形體異常與氣血經絡的關聯性,然部分病症以今日觀點或可透過外科手術矯治,與古代認知有所差異。